• =?utf-8?Q?[CDT]=20=E5=BC=A03=E4=B8=B0=E7=9A=84=E4=B8=96=E7=95=8C=EF=BD=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ue Apr 16 07:40:43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爱国幽默”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4.15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
    主题归类:爱国主义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联合早报引述路透社报道,一位同济大学学生向德国总理舒尔茨提问:听说德国大麻合法化了,我想去德国学习,不想吸大麻怎么办?

    看起来这真不像是有正常智商的人能提的问题。

    不过,如果这样的活动有记者在现场,不至于把问题听错。有网友进一步核实,证明路透社不会是瞎编的。

    我也查证了一下,舒尔茨访问中国,第二站是在上海,到同济大学和同学们交流。据说,同学们外语都很好,全程用德语表达。

    可能存在使用外语不够精确的问题。但是大致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德国刚实行大麻合法化,这位即将去德国留学的学生很担心,也可能是故意的幽默,他才这么提问。

    他潜在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大麻合法化,等于人人都要吸大麻,等于宿舍种大麻,等于自己不吸很麻烦……

    不要觉得这样的人是少数,在德国驻华大使馆微博关于舒尔茨访华内容,点赞最多的评论就是这样的:

    估计有关方面也很头疼。要知道,在现在这种环境下,主要西方国家的领导很少愿意到中国来,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舒尔茨,还碰到这样的“幽默”。

    同济大学前段时间很火,因为很多学生去听了张维为的演讲,和他一起合影,都露出了自信而迷人的微笑。有人为那些学生辩护说,大家其实是去看笑话的,并不是真的喜欢张维为。

    在很多文章里我都支持现在的年轻人,但是我知道对大学生不要寄希望太高(据说毕业后会好一点)。同济大学的学生,肯定支持张维为的居多,不光是同济,其他大学也一样,否则,反而是“
    不正常的”,校领导也会睡不着。

    不管合影中的那些同学是否赞成张维为,都不会影响他们快乐合影,因为那就是他们要向世界展示的面孔:爱国的,快乐的,一致的。

    我不知道这个提问的同学有没有去听张维为的演讲,但是他和网上流传的张维为那些发言思路是一致的。他德语不错,张维为据说外语也很好,对国外生活很熟悉,他们不是真的不知道外国的情
    况,而是一种“习惯性贬损”,一种发言习惯。

    这是当下互联网常见的“爱国幽默”,也是一种常见的逻辑。在公号后台,我几乎每天都看到类似的留言。只要是欧美或者日本的,一律都是坏的;因为在纽约访学,发文章的地址现实纽约,几
    乎每天都有人指责“在美国还写我们中国的事干嘛”。

    不太相信这些是AI,或者是什么“踩缝纫机的”,相反,他们就是生活在身边的人。其实据我观察,一些人还是读过大学的,但是在当前舆论日复一日的塑造下,养成了一种下意识反应。

    这种“反应”,是安全的,“正确的”,因为其“安全”和“正确”,又会有更多喝彩者。不断重复操练之后,就是一种“真实思考”。他会发自内心那样认为。朝鲜群众流下的眼泪,成分和其
    他国家的人没有什么不同。

    十几年前,还要组织同学们在网上发这样的评论,还要发补贴,现在几乎是自动的、下意识的生物反应,至少节省了一批经费。

    我也很理解他们,因为他们这样做,其实有利于提升或者维持自己的幸福感,要是多思考,多了解现实,人只会感到更痛苦。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6879.html

    Mon, 15 Apr 2024 18:03:12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Mon Apr 29 07:12:03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参加抗议的年轻人不是问题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4.27
    来源:张3丰的世界
    主题归类: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抗议风波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最近写了几篇哥大学生抗议观察,基本上停留在对运动本身的观察和评述上,因为对巴以问题,自认为比较无知,没有评论的能力。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机构有这个能力,哥大也许是最佳之一。

    据说哥大19个主要金主中,有11个有犹太背景。哥大有很多犹太教授,也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犹太研究。

    另一方面,哥大又是巴勒斯坦思想家萨义德的庇护者,有很多追随者,对巴勒斯坦和阿拉伯问题,也有很多专家。

    所以,哥大历史教授马克-马佐韦尔在给金融时报的专栏中说,哥大的学生不是“问题”,而是在试着回答,这是有道理的。

    要相信哥大学生的认知,要远远高于看短视频为主的中国人。很多人看到一条短视频,不仅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也格式化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位读者留言:“把他们(抗议学生)都送到中亚去………”

    这是惊人的无知和极权迫害综合症的结合,连中东中亚都分不清楚,却有掌握别人命运的热情。

    很可惜这样看问题的人很多。相比之下,那些抗议的学生更有边界感。

    在进入营地的地方,有详细的提醒。如果你是第一次进,还会有人给你讲解,比如要拍照需要征得对方同意。

    他们有时候会祈祷,参加的学生不希望被拍到。有一位朋友举起手机,营地的同学过来提醒:不要拍,如果拍了也不要发社交媒体。

    他们不会检查手机,而是会相信你的承诺。这就是边界感。其实被大家诟病的纽约警察,也是有边界感的,学校和附近都没有摄像头,警方不得不出动两架直升机来“观测”。

    其实这是很有意思的细节:警察代表着暴力机关,但是有制度约束着他们,仍然有一个空间留给“社会”。

    这种形态下的“运动”,不会可怕到哪里去。有不少朋友提醒我注意安全,其实哥大是纽约最安全的地方了,至少比地铁安全很多。

    哥大有免费的“校园滴滴”在深夜接送学生在附近三公里内活动,你甚至可以让学校派车接你去“运动”。

    在学生营地的旁边,巴特勒图书馆灯火通明,那里可以通宵学习,当年奥巴马就在那里打地铺。搞运动和期末复习,其实可以兼顾。

    有中国家长很困惑:天天搞运动还学习吗?其实这样的抗议行动就是最好的“课程”。人们在这里学到的东西,不比课堂少。

    一位教授有几个学生就在营地中。他去看了学生,被营地的秩序和有爱感动,告诉学生:我这门课的学期论文都可以晚点交。

    那些每年花10万美元读书的富家子弟,关心世界和遥远地方人的痛苦,苦苦思索答案,甚至愿意付出代价——可能会被处分,也可能遭遇警察的铁拳。

    相信我,这样的“富家子弟“将来大概率还会是富人。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7365.html

    Mon, 29 Apr 2024 03:10:12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Fri May 24 20:23:43 2024
    CDT 档案
    标题:我想造一个信息茧房,结果失败了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5.23
    来源:张3丰的世界
    主题归类:胖猫自杀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哥大学生抗议行动告一段落。对我来说,持续观察这一事件是难得的体验。

    一朋友说:张丰从想追求客观变成了“他们的传声筒”,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事。他支持以色列,认为我在支持巴勒斯坦。

    而一支持巴勒斯坦的朋友也在指责我,因为我的文章还“还够”。

    我自我检讨。去年10月7日,我为哈马斯的恐怖罪行而震惊,但是到哥大之后,我开始注意以色列清算哈马斯造成的后果,开始看到加沙遇难的妇女儿童。慢慢的,我喜欢以色列的战争技能。

    这变化是困难的。考虑到我公众号的读者,大部分都是支持以色列(当然,放眼全国,这又是极少数),我同情巴勒斯坦,冒着得罪读者的风险。过,看到少读者留言谩骂,我又觉得我的
    冒犯是有价值的。

    人们的认知确实存在极化的现象,一旦形成一个象,就很难改变。但是,我也看到有些读者开始像我一样,看到战争的另一个层面。

    如果有“信息茧房”的话,我自己的公众号就是一个“茧房”,但是它也有从内部瓦解或者更新的可能。

    庆“胖猫”事件也是如此。警方公布胖猫和谭某的经济往来之后,尽管有一部分信,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人改变了看法,认为谭某是骗子,也有人为曾经指控她为“女”而道歉。

    这说明,所谓的“信息茧房”,或许只是一个虚拟的靶子。其实,在传播学上这个的诞生就很有趣,它是一个悖论。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这个概念,是美国法学教授凯斯·桑坦斯的《信息乌托邦》最早提出来的,时间是2006年。这是关于信息时代的一个假说。

    它为更多人所知,是2014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当时,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个报告,认为美国因为党派政治影,大众正在陷入信息茧房或者回音壁效应之中,支持共和党的都看福克斯,而
    主党受众则集中在NBC、纽约时报等媒体。这个报告担忧,如果人们只看自己“喜欢的”媒体,社会观念就会越来越两极化。

    大家都忘了,纽约时报在报道这个研究的时候,其实提出了一个相的看法: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多源信息的渠道和能力,都被低估了,这篇报道的标题就是“Americans Don’t Live Information
    Cocoons,美国人没有生活在信息茧房里。

    吊诡的是,这篇“思式报道”,而让信息茧房这个破圈了,尤其是这个被翻译成中文之后,成为一个常用概念。实际上,在谷歌学术上搜索Information cocoon这个,排展示出来的论文,
    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写的。

    在美国,因为它缺乏分析的有效性,既是一个常用的学术概念,也是一个日常术语,但是它被翻译到中文语境,成为了一个用来制造焦虑和贬低别人的武器——你处在信息茧房中,就具
    备了对话资格。

    在以兴趣和“算法”为基础的信息和短视频流行后,“信息茧房”也成为一个为大家所知的流行。这表明了一担忧,人们担心被大数算计。人们担心“大数”获到你的兴趣爱好,就会
    推送相似的内容,这样你在屏幕上看到的就会是同类信息。

    但这担心是必的。几天在洛杉矶的时候,我用Uber点了几次外。天晚上回到纽约,在肯尼迪机场叫了一辆车,上车后竟然收到一条短信:现在在Uber上点餐,等你到家就可以吃了。四
    分钟的车程,刚好和送餐时间吻合。

    我骂了一声混蛋。但是转念一想,这也没什么。平台其实根本知道,我晚上从来点外。这是说“大数”聪明,因为严格来说,这根本是大数,而是一个小小的务。

    我们总是过于敏感,把这样的信息,上纲上线到“算法”,它连小学数学都算上。

    实际上,就像纽约时报当初报道的那样,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多元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海量的ugc、pgc内容,加上推算法,就可以给你带来一个更大的世界,并且是高效的。

    在X(推特)上,除了“正在关注”的人外,还有“为你推”,经常推我讨厌的人。我必须手动屏蔽,能让那些人出现在我的屏幕上。

    这说明一个事实:算法但没有导致信息茧房,而且正在努力打破我的认知框架,想给我一些新东西。在抖音这样的视频平台,这样的作也是很普。除了系统推的,你关注的,还有电商、
    长视频各类频道,甚至还可以自己调节管理每类型内容的比例。

    就连最近的微信公号也开始转向算法了。现在获得10万+比较容易,因为会有“系统推”。但是一篇10万+文章,“点赞”和“在看”,可能只有几上百个。我已经遇到几次莫其妙的推,感
    觉自己已经失去对文章的控制,它被推到一些陌生人那里——引来大量谩骂。

    坦白说,我喜欢这感受。我更喜欢文章被推送到志同道合者那里,他们可能会打赏,而是举报、谩骂。

    一个说法,我只在乎同道的评价,就是想制造“回音壁效应”,打造一个“信息茧房”。公众号本来就是无数个这样的“茧房”,现在平台加强推,而打破了茧房。

    过去的公众号更像是同温层自媒体,封闭的、断强化认同的。而今日头条这样的靠算法推的平台,会带来观点的同,突破同温层,你总会看到新的、意想到的内容。它恰恰打破了个人视
    野的局限性。

    而短视频平台就更是如此。管是抖音还是快手,都有海量用户,所谓的“算法”,也是多维、立体的,在这样的信息海洋,你想躲在某个信息茧房里,而是可能的。

    很多人喜欢使用“信息茧房”,其实只是对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的变相指责。凡是和自己一致的,就是处在茧房中。其实,各“一样”恰恰说明信息茧房是一个可疑的概念——你愿意
    看到另一面,那是信息茧房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8177.html

    Fri, 24 May 2024 03:16:24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Sat Jul 13 20:22:49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我当然支持武汉司机抵制无人驾驶 作者:张3丰的世界
    发表日期:2024.7.13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
    主题归类:自动驾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前几天去优衣库,一个售货员把我引导到自动付款机那里,给我演示如何自助支付。

    这让人感到悲伤。她应该知道,等顾客都熟练掌握,自己就会失业,而她在亲自加速这个进程。

    当然,中国的主流思维,是要求她顺应技术进步潮流,来一个职业转型,不然被淘汰怪谁呢?

    我们都是进步主义者,而且自觉不自觉会把自己放在“得胜"的那一方。有了智能手机,谁还看报纸,那报社倒闭不是活该吗?

    都市报在黄金时期,迎来了门户网站。新浪搜狐把报社的内容免费搬运到网上,报社的人都很开心,因为扩大了知名度。实际上这是死亡的开始。

    那时美国日本互联网技术比中国厉害,但是他们的报纸垮得很慢,因为编辑记者要捍卫自己的权益,不允许网站免费使用内容。

    网站付出高价,媒体有现金收益,更重要是是获得了喘息机会:机构媒体可以更从容地转型,构建自己的新媒体形态。

    所以,美国和日本的机构媒体都还健在,地铁里还有人在看报。“机构媒体”的存活,对社会至关重要。

    美国社会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残忍的,但是外卖、快递费用很高,因为劳动者总是不甘心被淘汰,不是“必须适应社会”,而是权利思维,捍卫自己现有的利益。

    所以尽管亚马逊是很厉害的电商,而出版业的生态大致保持:出版社、书店、作者,都还保有原来的尊严。

    武汉司机反对无人驾驶,就是他们的权益。李彦宏会因为萝卜快跑增加财富,乘客也许会更便宜,但是那些司机要养活自己和家庭。

    我是乘客,本来该赞美技术进步。但是我已不再年轻,过去多年我都在网上买书,现在却知道这种进步没带来什么好处:出版社、书店和作者都受到伤害,读者不可能获益,因为图书质量会下降


    而且那些“技术进步”也很可疑。前几天和朋友一起乘坐滴滴,聊得尽兴,他突然说:注意,我们现在在网约车上……

    这是新的技术世界。我总是将信将疑。

    下周四(7月18),王笛老师将来到有杏书店,分享他最新的“城市史学观”。本次活动仍然尝试腾讯会议的形式。

    可以扫码支付来现场参加,也可以添加我微信zhang3fenggood拉入会议群。活动本身免费,78元是一本书的价格。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656.html

    Sat, 13 Jul 2024 11:29:19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ue Aug 13 20:42:56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外卖员是在向冷酷的系统下跪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8.13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
    主题归类:抗议
    主题归类:群体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杭州保安要求外卖员下跪,真的让人悲伤。

    警方通报在晚上12:00后到来。在“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惯常提醒外,警方还呼吁大家“遇事保持冷静,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让我们的城市充满爱与温情”。

    就连警方也认识到“温情”的重要,这说明社会上已经相当缺乏这种东西。

    昨晚有很多传言,都很悲情。

    比如,警方通报中专门提到,下跪的外卖员是一位男性,这就是针对“兼职女大学生”的传言。如果是女大学生,虽然同样是下跪,就会悲情得多:这不仅是阶层悲歌,也是性别政治。

    还有传说认为,聚集要求道歉的,都是“大学生外卖员”。这不仅暗合了当下就业难的现实,也是“青春悲歌”,大学生要求道歉,既团结又文明、有力,但是,也许这种想象距离事实很远。

    还有一个细节:两家外卖平台事后暂停了在该区域的配送服务。有一家媒体报道此事后,评论区充满赞扬,认为平台的做法,是帮外卖员说话,给小区施压,甚至期望此举能够让一些小区改进,
    以后允许外卖员进去送餐。

    这种“赞美”当然是误会,如果外卖平台真的暂停该区域配送,也是出于阻止外卖员聚集的考虑。果然,今天就又有传言,平台要对昨日参与聚集的外卖员进行“封号处理”——这也是一种想象


    这些传说未必都是假的,要证实或者证伪都需要更多调查和证据。我想说的是,这些传说背后,有一种明显的“悲情意识”。

    外卖员是一个城市真正的底层。他们收入未必最低,但是却处于绝对意义上的“无权者”的地位。不管保安是否拔掉外卖员的钥匙、是否要求罚款200元,外卖员的下跪,都是对这种“绝对无权”
    状态的体认。

    他们为“平台”工作,这是对“无权”的强调。他们在城市奔跑,争分夺秒,像箭一样闯过红灯,是为了获得平台的“优秀”评价。平台的绩效系统,是以绝对正面的语言,发出召唤。

    保安收入大概率比外卖员还低。刁难外卖员的保安并不少见。有时候,也很难说他们就是为了业主利益或者小区秩序,很有可能,前两年的“管控”生活,让一些保安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他们生
    活在一些可怜的幻觉中。

    这次“下跪”具有标志意义。下跪是屈服,是“交出自我”,是彻底放弃尊严——反过来说,这也是对社会的提醒,因为当一个人彻底放弃自我和尊严之后,结果并不总是下跪,还有可能是其他
    激烈的形式。

    警方呼吁“保持冷静,互相包容”,是因为他们在基层和一线,已经感受到悲情下普遍的愤怒。但是,“爱”与“温情”看起来遥不可及。

    外卖员并不仅仅是向保安下跪,而是向冷酷的“系统”下跪——保安,小区,顾客,平台,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0530.html

    Tue, 13 Aug 2024 08:43:06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ue Aug 27 20:34:32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铁头的崛起:流氓爱国就可以畅通无阻?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8.27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
    主题归类:爱国贼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杭州警方宣布已经拘留网红“铁头”(董某明),相关案件正在调查中。

    这个人可是风云人物。

    不久前跑到靖国神社“尿尿爱国”的就是他。回来后,有一次去首饰店“打假”,带了假秤结果自己涉嫌敲诈,店方报警。

    在一个直播中他说,自己以前嫖过娼,花了一千八,“想听细节的,给我把点赞弄到20万……”为了流量如此疯狂,连他的粉丝都受不了,举报到市政平台。

    一部分是他的炫耀,一部分来自网友的拼图,“铁头”崛起的路径变得非常清晰。

    2016年他就因为办赌场坐过牢,他自己回应的时候说,自己做的事不管对不对都付出了代价。

    出狱后他赶上直播的大好时代。很明显,他搞懂了真正的流量密码: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正义的化身。

    到靖国神社尿一泡赶紧坐飞机跑回来,堪称杰作。而“举报新东方”则是“代表正义”的另一杰作。

    所谓流量密码,其实包括两部分内容。光是知道什么会火(正义,仇恨富人,报仇后的快感)还不够,还要保证不被封号。

    这几乎是当下各平台那些大V的共性。铁头的问题是,他突破了多重底线,到首饰店敲诈扰乱实体经济秩序;直播中夸耀嫖娼,则是没把警方放在眼里。

    他实在走得太远,不仅在互联网上横冲直撞,而且在现实世界也大摇大摆——他不知道现实中警方遵从的是另一套原则。

    那个让人悲哀的事实是:如果铁头仅仅在互联网上招摇撞骗为非作歹,大概率还是一个英雄。他的性格和哲学,让他成为平台的宠儿。

    他自己对此心知肚明。他知道,“绝对的爱国”(公共层面)和“绝对的没底线”,是完美的结合。他所说的“付出代价”,就表明他互联网野心家的本色。

    “铁头”真正厉害的是头顶的光环。对平台来说,这种光环几乎是免死金牌。所谓真实性原则、造谣生事甚至扰乱市场秩序造成他人经济损失,在这种光环下都黯然失色。

    严厉的互联网平台,在铁头们面前常常充满温情。现在“铁头”倒了,但是其他那些头,比如“夹头”,仍然快活逍遥。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0945.html

    Tue, 27 Aug 2024 10:57:29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Wed Oct 9 20:30:33 2024
    CDT 档案
    标题:“遮蔽”会带来安全感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10.8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
    主题归类:蓝底白字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广州发生一起针对小学生的袭击事件,一个男生、一女生、还有一接送小孩的阿姨受伤,60岁的歹徒被逮。

    在警方的“通报“中,这成了“3群众”受伤。根本没提两伤者是9岁的小学生,也故意淡化了案发地点,因为公布地点,就提示了那是一所学校的门口。

    警方可谓煞费苦心,想让人知道这是对未成年人的袭击,好像这样就可以避类似事件发生一样。

    而财新的报道提供了更多信息。但指出两伤者是9岁小学生,也有更多现场内容:该校于广州珠江新城,学校门口人挺多。有阿姨身上流血在追歹徒,接着是两拿工具的建筑工人加入,
    后还有酒店的保安——大家一起制了歹徒,在警方赶到之。

    有少家长参与进来,安抚放学的孩子们,还有人在接自家孩子的同时,也帮忙接了孩子的同学。

    这些人都应该被看见,他们能成为面目模糊的“群众”。

    警方通报含糊地使用“群众”,是为了让社会情绪稳定,给大家提供安全感。但是,真正的安全感,其实是来自社会上每个人的参与。人们看到财新的报道,会“恐惧蔓延”,而是会感到更多
    信心。

    最近各地发生了好几期针对未成年人的袭击。在瑞士苏黎世,有“中国留学生”刺伤35岁的幼儿园学生,加上之深圳、苏州的事情,这无疑引起了更多忧虑。经济下行,社会矛盾激化,绝
    的人日益增多,这都让城市中的安全因素增多。

    但是,如何获得安全感?能靠掩耳盗铃。实际上,把具体的人模糊为“群众”,并会更安全,相,它而传递出某神秘气氛。而社会的安全,来自“信任”,来自人们相互看到、相互帮
    助,这样,绝望的人至于滑入深渊,而真发生袭击,也会有更多人伸出援手。

    过往几起案件,都没有对凶手的报道。这是对嫌疑人的“剥夺”,想传递出他们的诉求和声音,这样做的初衷也是得效仿。但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凶案会广泛传播,越是缺乏具体信息的凶
    案,传播就会越广,也会有越多“谣言”出现,因为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会参与“创作”。

    我也同意一社会学家的判断:陷入困境的人失去发声机会,可能恰恰是他们铤而走险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最后的表达”。他们怕死刑,也怕坐牢,他们真正“害怕”的,其实恰恰是来自
    社会的关心,有时候一句问候,就能让他们放下手中的利器。

    要“遮蔽”,要更多“看到”。这个社会需要热心阿姨、建筑工人、酒店保安,需要更多“人”。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2085.html

    Wed, 09 Oct 2024 13:07:23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Sun Oct 13 20:24:16 2024
    看到著名出版人许医农去世的消息,有一点伤感。至少她主编的“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是我熟悉的,也买过不少。这套书也让我知道了哈佛燕京学社。在美国访学的时候,我还去拜访过哈佛燕京
    学社“社长”裴宜理教授。

    更受震动的是看到同为出版人的老六以前发的微博:

    很多读书人心中,80年代是无比美好的,那时候有很多好的丛书出版。前几天还有朋友拿给我一本当时的“五角丛书”《我为什么写作》。很多那时候能出的书,现在估计都不能出了。

    但是,那种相对宽松的气氛,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那时候有一些“出版家”,抱着使命感在做事。光是三联书店,就有好几位,范用,沈昌文,他们的回忆文字都很值得看。

    我为许先生的故事而感动,因为我曾经也是“编辑”,知道这一行的工作状态。如果以许先生为标杆,我几乎配不上“编辑”这两个字。

    CDT 档案卡
    标题:80年代的“美好”,也不是天赐的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10.13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
    主题归类:出版审查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当然,我工作的新闻媒体,和出版社有很大不同,编辑无法拍胸脯一定要发某一篇报道。但是,我也确实没有过“发这个我陪你坐牢”的想法。看到记者的报道,真有坐牢风险,我可能还会痛斥
    他一番。

    后来写公号,第一次出现红色的“违规”通知,我也心惊胆战,周围人似乎也感受到危险马上降临了。也许出现了某种文化上的转折。

    当然,现在写这样的文章,也并不是鼓励别人去冒险。在追思许医农老师的时候,想到她的好、她的勇敢,仍然是有价值的。她没有鼓励作者去“坐牢”,而是说“陪你去”。

    看到一个说法,韩国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著作,当初因为“揭露黑暗”,也被当局处罚,要求负责对外翻译、推广文化的部门,不要推她的书。翻译机构回应,已经和国外机构达成了协
    议,没办法撤回。他们绕开阻挠,把她的书推广到了欧洲。这就是“文化生态”。

    大家都可以作为生态上的一员,哪怕是作为读者。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2173.html

    Sun, 13 Oct 2024 11:39:12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feel free to reply to this post. However, for feedback on the bot, please post in the _cn.fan_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hu Oct 17 20:33:35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一封给走失朋友的信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10.17
    来源:微信公众号“”
    主题归类:城市的地得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各位关注公众号“城市的地得”的朋友,未来半年你将看不到这个号的更新了,希望明年4月还有机会见到。

    “城市的地得”是在2021年8月开始密集更新的,我还记得当时写了一篇《必须清澈透明支持张文宏》。

    “城市的地得”,这个名字中有三个结构助词。它们没有实际意思,但是却又是汉语中不可缺少的。

    就像城市中人与人的连接一样。没有连接和互助,人又该如何活着?

    因为这个公号的写作,我认识很多朋友。有一次我去一个陌生的咖啡馆,买了一杯咖啡和朋友聊天,店员过来和我打招呼,“你是张丰老师吗?”他是公众号读者,送了我和朋友一人一个布丁。

    朋友很震惊:一个读者怎么能够记得文章作者?

    在饺子馆和地铁站,我也都碰到类似的朋友。后来做书店,就见到了更多。他们说我在疫情时候的写作,曾陪伴过他们。

    这让我惶恐,也感受到一个“写字者”的责任。虽然有时候会自暴自弃,但总还是会努力尽自己的本分。

    实际上,过去几年,我比任何时候都严谨,有时候写一篇文章,还要做一点记者的工作,努力去核实求证一番。

    人们必须更多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我过去几年努力关注自己所在城市的一个视角。我希望看到、促成更多人与人的连接,后来我参与创办有杏书店,也是基于这种理念。

    未来半年,大概就只在这里更新了。不过,也许会有更多时间读书、跑步,建设自己,也不是坏事。

    因为这个号的读者,有一部分和“城市的地得”是重叠的,这也算小小的通知。其实我知道,茫茫互联网,走散了就是散了。

    今天在书店,听到不远处狗的叫声,清脆,悦耳,没有任何攻击性。我猜它是一只泰迪犬,走过去一看果然是。我想起来,我的狗已经死了四个多月了。

    那声音不是它的,但是也将我引向它。所以发出声音是重要的;甚至,声音本身就是重要的,它是某种存在的证明。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2259.html

    Thu, 17 Oct 2024 14:00:09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feel free to reply to this post. However, for feedback on the bot, please post in the _cn.fan_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