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tf-8?Q?[CDT]=20=E7=BB=B4=E8=88=9F=EF=BD=9C=E6=88=91=E4=BB=AC=E5=AF=B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Wed May 1 20:29:12 2024
    在美国参议院通过TikTok“就禁”的法案之后,国内网上一片骂声。这义愤当然难理解(然难道还欢呼?),但我注意到,这幸加深了国人原本就轻的受围困心态:“他们”正想尽
    办法打压“我们”。

    对于一个近代以来饱受屈辱的民族来说,这么想也情有可原,我只是想冒着挨骂的风险指出一点:这心态本身就阻了我们与外部世界亢地交往。

    CDT 档案
    标题: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是有问题的
    作者:维舟
    发表日期:2024.4.30
    来源:维舟的方舟
    主题归类:世界观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如果你自认受围困,就很难抗拒双标的诱惑:“我们”如何对待“他们”都是正当的,但“他们”凭什么那样对“我们”?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态,太多人都相信,中国的类似行为是抵御外国影
    的自之举,但欧美日应采取技术封锁、市场准入的手段,而应当完全向中国开放。

    吊诡的是,这些为国自豪的人们实际上低估了本国的强大影力,因为在此它无形中采取的是一无辜的弱者心态:我没有安全感,你应当容许我出于安全需求采取的防御,但你可以那样对我
    ,因为我是好人,你的做法伤害了我的感情。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早有一个精辟的断言:“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我们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肯给我们平等待遇。”值得补充的是,直到今天,中国人
    然无法平等地对待外国,往往要么以强者自居,要么自觉地以弱者自居。

    在中国人的政治汇中,“世界”往往特指“中国以外的世界”,所以看似奇怪的是,中国学者撰写的“世界史”常常包括中国本身,犹如“国际新闻”也专指国外的新闻事件。有意无意间,
    在国人心目中“中国”其实是“世界”的一部分。

    这一点当然也早有人发现了,历史学者罗志田在梳理近代史时就发现:“很多中国人在很长的时间里的确是把‘世界’理解为‘非中国’的,它在很多时候就是‘西方’的代,至少也是以西
    方为核心的‘非中国’区域。”

    他更进一步指出,“直到今日,中国人认知中‘世界’常常体现出这样的歧异倾向:在严格的界定里,中国当然是世界的一部分;然而,很多时候人们所说的‘世界’未必包括中国。”那个
    “世界”其实“常常意味着人类社会里中国人想要加入的那个部分。这样,‘进入世界’其实非常接近日本人当年所谓‘脱亚入欧’的意思。”

    这也难理解,要然何来“与世界接轨”一说?而我们所想要接轨的那个“世界”,当然是亚非拉的穷国,而正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仅如此,在这心态背后还隐含着一特殊的世界观:那个外部世界对我们仅有工具性价值。我们之所以要和它打交道,是因为有利可图,无论是学到技术还是赚到钱。从这一意义上说,“走出
    去”和“阻止人进来”并矛盾,那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很像一个农民进城打工的心态:他知道那里有无数机会,只是非常担心遭到歧视和打压,但他未必喜欢那里,也没想过要入,因为他自认属于这里。

    实际上,中国人对那个外部世界的兴趣并大。网上有个帖子《我发现世界是一个巨大的中国县城》,许多人兴高采烈地议论,无论走到哪里都想起老家的熟悉风景,“这国出了,但又没完全出
    ”。有一坦率地说:“确实,我去旅游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这里好像老家的哪条街哪个村,在我眼里,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江县。”

    这看着很逗,无意中暴露出自身的狭隘:他们对异文化难以理解,只有将之化约为自己熟知的事物能消化,以至于看到什么都将自己内心最熟悉的景观投射上去。既然走到哪里都只看到一个
    中国县城,那你还能指望他们能真正看见、看懂异文化吗?

    现在尚且如此,近代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就更用说了。1866年,斌椿成为第一个跨出国门的中国官员,然而他人虽然出去了,随身然带着原来的牢笼,一如谌旭彬在《大变局》中所言,
    是“有选择性地开眼看世界”:

    斌椿还有一特殊能力,那就是他可以将在欧洲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来一番本土化处理。比如见到显微镜,他关心此物能作何用途,想到了《庄子》的寓言;见到自行车,他也问制造原理,
    大谈特谈这个东西有“木牛流马之遗意”;在歌剧院听到英国女演员唱歌,他也要说成“疑董双成下蕊珠宫而来伦敦”。

    所谓“世界是一个巨大的中国县城”,也是将异域景观来一番本土化处理的自我陶醉感。吊诡之处就在这里:中国人一方面以“中国vs世界”的对立框架来看待国内外,另一面甚至承认他者,
    为那是他既感兴趣,又超出其想象范畴的存在,只有将之熟悉化(“驯化”),至于扰人心烦。

    在看待外部世界时,我们的视野、态度都受到了文化心理的强大左右,而近年来尤为明显的一个变动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将那个外部世界看作是一个险的所在,而非机会之地。既然原本“接轨
    ”也只是出于功利的目的,那么当风向发生变化时,人们最想要的还是想要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寻求在这个动的世界上获得安全感,原本倒也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认定“国外险”时,与其说是客观事实,如说是一出于无知和恐惧的心理投射。

    国内的新闻报道、影视娱乐这两年已经将东亚渲染为无法无天的犯罪天堂,然而那些罪案其实往往是“中国人坑中国人”。去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中国游客在日本问路后,竟然见色起
    意,当场性侵帮助他的日本女性。这些事件背后,恐怕正是因为少中国人的道德观只受熟人社会制约,一旦到了国外,他们就自认受任何约束。

    凡此等等,都难看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是有问题的,妨直说吧:时至今日,中国人实际上清楚如何亢地与“世界”打交道。太多时候,我们抱怨“世界”肯对我们表现出
    足够的友好,乃至敌视我们,有时我们确实遭到了公正待遇,有时是误会造成,完全可以沟通消除,还有的时候,那只是我们自己的态度遭致的回应。

    我知道说这些话肯定讨人喜欢,但我想说的是:是时候真诚地讨论并思这些问题了,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开放、自信、成熟的心态,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国民“睁眼看世界”时所应有的。
    我想,这是真正爱这个国家。

    相关阅读:

    外面有多险?\
    弱国时差综合征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7439.html

    Tue, 30 Apr 2024 23:46:04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