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tf-8?Q?[CDT]=20=E5=BE=80=E4=BA=8B=E4=B8=8E=E9=9A=8F=E6=83=B3=EF=BD=9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hu May 23 20:32:53 2024
    相关阅读:【404文库】何加盐|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

    今天有篇文章很火,早上刚看到几点击,现在已经好几万了,等我写完估计已经10万+了。文章标题叫《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大致意思是说很多互联网内容已经消失见了,尤其是
    2005年以的。但看朋友圈转发,则远局限于2005年,大家谈的更多是这几年的事情。

    这里面有很多角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监管问题……但之所以戳中人心的,我猜还是长期主义的衰败,由此让人想到,你仅没有未来,甚至没有过去,这个体能承受生命之轻的痛楚。

    可谈的很多,但这里只想谈一点:给用户提供备份下载务是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基本义务。光哀叹没用,我们总得提点具体的诉求行。

    先回顾一下鄙人在互联网上生产的内容,如今安在?

    最早是天涯,现在没了,去年大家让邢明(天涯老板)搞个打包下载个人内容的收费项目,也没见他搞出来,真是让人无语。

    CDT 档案
    标题:中文互联网崩塌,平台应当提供备份下载 作者:彭远文
    发表日期:2024.5.23
    来源:微信公众号“往事与随想”
    主题归类:网络审查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然后是凤凰网,当初疯狂自己,一开始天天写,后面隔天写一篇,少说也写了一两百篇“评中评”,现在栏目没了,从文章页点进栏目页也404了。

    后面是腾讯微,嗯,也没了。

    还有腾讯大家,这个我迄今写得最认真的专栏,虽然多,也没了(我从邮箱中找了部分出来发在公号)。

    还有豆瓣,虽然久更新,也收到过两次通知:一次通知我的一篇N年发的《悲情城市》影评被删了,把备份内容发给我;还有一次通知我同样是N年做的《农民问题的书》首语被屏蔽了
    我去改了一下。

    我现在最心的就是朋友圈内容,很久就说,谁要开发一个朋友圈备份工具,我愿意付费(100块一次)使用。等了两年没等到,准备自己动手,找了个程序员朋友合作,他开发我运营,但这哥
    们天没动手,另外也担心被微信官方封杀,拖着拖着就黄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搜了一下,两个月有个技术主倒是做了了一个,但看馈,产品还有瑕疵,好像目并能备份全部内容
    ,尤其是发得时间比较长,内容比较多的。

    事情既然到了今天,我觉得必须得给互联网平台公司提出一个明确的要求,开发相应功能以保障用户备份自己内容的权利。

    如果说之大家还相信这些内容可以永续留存的话,现在这个梦已经破灭了,你们已经搞砸了这么多次,为什么还留个后手呢?

    道理很简,内容是用户创造的,理所当然拥有所有权。六七年炬兄就写过一篇《互联网完蛋了,已经。》,讲得非常清楚,里面还提到了微信朋友圈:“理论上说它应当属于用户,但实际
    上用户拿到它,甚至没法备份它,只能被企业利用。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你能很容易的备份自己的朋友圈吗?……朋友圈本来完全是你自己创造的数,最后你而没有对它的控制权,这就
    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唐之处。”

    分析面我个人的案例,内容湮灭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原因,比如公司经营下去(天涯),产品运营下去了(比如腾讯微),一个是政治原因,比如对所谓敏感内容的承受力下
    (比如豆瓣),比如产品被迫下线(比如腾讯大家)。而这两大原因,在今天愈发严峻,所以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会格外触动大家的心弦。

    大环境好,大家都能理解。凛冬将至,公司都在未雨绸缪,搞本增效,收缩投资。但这情况下,就完全考虑一下用户吗?你们天天喊的“用户至上”是被狗吃了吗?这也是多麻烦的事
    情,外面的程序员这么方便都能干,你们自己开发还是分分钟的事情?非能也,实为也。

    请注意,这只是要求自我备份,是要求在互联网永续留存,需要公司付出成本。万一哪天产品要下线,公司要倒闭,好歹给用户留点念想——这么说可能吉利,但你能保证你公司产品能一
    直经营下去吗?

    好,就算微信这样的产品,腾讯这样的公司,我相信它也许比我活得还要久(我也怕这么说吉利),但你能保证你能扛得住压力,封我账号吗?

    如果既能保证产品永下线,公司永倒闭,也能保证删我内容封我账号,还有什么理由给我备份呢?

    对了还有一个特别愚蠢值一驳的观点,认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水得要命,本来也值得留存,对此必在意。这实在是傻得冒烟,因为价值总是因人而异,在你看来一钱值,在我看来可能金
    难买。

    举个例子,我翻到了2013年4月5日我发的第一条朋友圈,内容是这样的:

    这样的内容,是我人生最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记录,也是我人生最贵的记录——夸张地说,这11年来,朋友圈承载无数这样的回忆,一朝湮灭,难以想象。消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
    此。

    为什么这篇文章点谈朋友圈,谈微信,谈腾讯?因为在我看来,腾讯/微信还是可以对话的,张小龙说过很多把用户放在第一的话,腾讯这几年也一直在强调“科技向善”,既然如此,毋以
    小而为。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8152.html

    Thu, 23 May 2024 08:44:56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Sat Jun 15 20:41:17 2024
    这两天都在说17岁中专女生姜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早上我凑热闹发了一条朋友圈:都在说这个女孩子“偏科”,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偏科”是正常的,“偏科”而正常?然后随
    说了两句加拿大的教育体系,朋友们都很感兴趣,所以写篇短文展开说说。

    我去年9月带两个娃到多伦多读书,如果要用一个来总结加拿大的中学教育体系,那就是:“偏科”。注意,下面我说的全是常识中的常识,因为要说跟专家比,就算跟陪读家长比,我恐怕
    是最用心最求甚解的那。

    CDT 档案
    标题:“偏科”应是常态,“偏科”正常 作者:往事与随想
    发表日期:2024.6.15
    来源:微信公众号“往事与随想”
    主题归类:中国教育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第一个常识就是:加拿大安省9-12年级的必修课分别是:8门、7门、2门(语言和数学)和1门(语言)。也就是说,高中最后两年,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偏科”得像样子了——而这是刻意培养的
    果。

    贴个图帮助理解。

    所以从这张图就可以看出来,整个高中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孩子学会“偏科”。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教育理念的区别,这教育体系想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到了11年级/12年级,绝
    多数孩子上的课都是一样的,因此,这边也没有班级,只有同一门课程的同学。

    所以有很多选择,而选择就是自由,同时自由也就意味着责任,很烦人的。

    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1、去年刚来的时候,我家老大上10年级。从上表可以看出,10年级其实还好,自选课程只有3门,随便选。第一学期我们想选数学和科学,但因为我们到得比较晚,都没了,选上。我当时就有点
    崩溃,这么要的科目,居然选上。

    后来想明白,既然有选择,那么选上就是必然的后果:国内都是那些科目,学校很容易安排,但这边要给学生选择,那必然存在有些科目选满了,有些科目足的情况。好在可以第二学期
    学,也就罢了(对,一学期8门,每学期只需要学习4门,便是数学这样的“主科”,也只需要学一个学期)。

    2、老大下学期要上11年级了,看上图就知道,只剩下2门必修,其他都要自选,这可真是愁死人了。最发愁的就是: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未来准备走什么方向?因为这是选课的提,搞
    楚这几个问题,选课根本无从谈起,只能瞎选,拿人生开玩笑。

    扯远一点,这几个问题,拿来问马上要报高考志愿的中国学生,有几个能回答出来?从我身边的观察看,绝大多数高考生是完全懵逼,一问三知的。而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所以当时我们父子俩搞得很头疼,犯了少低级错误,还改了两三次,总算勉强定下来了。

    大家去看一下面的图表,或许就能明白了我为什么说这边的中学教育就是培养“偏科”了。因为人要认识自己是件很难的事情,所以需要漫长的四年的时间来探索和试错:一开始让你什么都
    尝试一下,在你认识自己和世界之后,尝试做出自己的选择(会有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

    这是别人教育体系的精髓所在。很多人觉得让孩子留学是为了逃避“内”,其实是,或者说应该仅仅是,而是为了自由的发展空间。孔子说因材施教,此之谓也。

    说了这么一大堆,回到姜。很多人说姜的案例是可制的,这是对的,在中国。但在加拿大,当然可以制。

    正如述,她到了11年级12年级,就可以只修数学和语言——说明一下,数学大类下面还有同细分的科目,她可以都选了,其他都可以学。

    说一个,她还可以参加滑铁大学组织的数学竞赛。这里解释一下,滑大有加拿大最好的数学专业,他们瞧起加拿大高中的数学水平,所以自己搞了一个数学竞赛。我家老二上7年级,老师
    推他参赛了(中学阶段,中国学生普比外国人数学成绩好,因为课程难度一样)。具体到姜,每年数学竞赛都拿第一,拿个全额奖学金,读最好的数学专业,岂是分分钟的事情?

    为什么可以制?因为人家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制,当然,仅仅是制数学专长,其他亦然。

    最后说一句,难道我们“偏科”吗?实际上偏死了,只偏学习成绩——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偏成啥样了?

    面说到11年级选课,一开始我家老大8门课选了两门吉他,两个学期都有——对,仅可以选修音乐,还有独的吉他,也算学分。他上学期参加了学校篮球队,经常下有比赛,如果要去外校
    ,提出发,都上课了。

    老二的同学,现在已经有至少两提回国了——还有个月放假好好?为什么?因为7年级学习要,玩更要。我开玩笑说:你们适应能力很强啊,这么快就变成“加拿大人”了。

    但国外也是,等到了11年级12年级,压力就会非常大了,到了大学更得行,我听说少学生要学到夜两三点,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毕了业。我觉得这是对的,在孩子心智身体还没有
    育好的时候,让他玩,等他成熟了,玩命折腾他,这符合人类发育的阶段。

    扯远了,说了,回头有机会说。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8948.html

    Sat, 15 Jun 2024 09:50:24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Sun Jul 14 20:29:14 2024
    CDT 档案 标题:新闻传播的“两闭环”:从改变社会到改变媒体 作者:彭远文
    发表日期:2024.7.13
    来源:往事与随想
    主题归类:油罐车乱象调查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最近最受关注的新闻无疑是新京报的罐车运输乱象调查报道,此次事件非常特殊的一点是:有相当多的人担心记者和报社会因此被整肃。

    社交平台有各传说,有说记者被删微的,有说报社被整顿的,这些说法基本上都靠谱,但确实映了一广泛的担忧——以也有,但都没有这次的应如此强烈。

    这现象非常值得分析,何以至此?

    简的说,是因为新闻传播的后续路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可以用“两闭环”来总结。

    年,或更早一些,新闻传播的路径一般是这样的:1、媒体报道揭露问题;2、互联网传播放大影力;3、其它媒体跟进报道形成合力;4、民间舆论达成共识;5、社会各界介入行动;6、责任
    方被处理,制度改良。

    大致是这么一个闭环流程,当然,中间的顺序可能那么准确,有些环节是同时进行、互相促进的。大家可以把罐车运输报道带入这个流程:其它媒体肯定是要跟进报道的,各个新闻门户肯定是
    要做专题的,代表委员律师肯定是要有所行动的,当事方肯定是要被处理的,食用油的运输规范肯定是要新修订的……

    这是大家期待,在过去也比较熟悉的一传播闭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很多人知道,或者说没有感知到的是,近几年形成了一新的传播闭环:1、媒体报道揭露问题;2、舆论发酵对媒体进行口诛笔伐;3、权力介入对媒体进行处罚。总之,万方有罪,罪在媒体
    。这也是一闭环,对比上一方式,流程比较短,简快,有相当的优势。

    展开说,有几个新现象:

    1、在大众传播环节,有“人均新闻伦理专家”的倾向,媒体报道遭到了非常广泛且严厉的批评。这个变化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媒体能以精英的姿态主导议题,坏的一面是很多批评是外行指
    内行。虽然有时候会扮演“帮凶”的角色,但我倾向于认为是正常现象——在正常社会,这是一个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问题。

    2、对媒体的攻击形成了一股固定力量,几乎每一次都会抱团出现。大致呈现了两倾向:一是公司化的倾向,很多人被签约进了同一家公司,互相呼应;二是部门化的倾向,很多智能部门在这
    年成为了传播主体,在编身份的个人成为网络红人,包括有组织的网络引导人员。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个目无法解决的问题。

    3、支持性力量的全面退场:媒体同行消失了,跟进炒作;敢发声的专家律师越来越少,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明星更是早就退场了,公知已经成了贬义。由于这股力量的消失,事件的
    展发生转向:失去解决问题的动能,转向了对媒体的大批判。

    4、最后,在内部舆情报告和外部举报的影下,也许还有被报道的当事方的公关,权力最终完成了对媒体的最后一击。这样的事情用多,有那么两三次、三五次,媒体就会长教训,至少领导
    会长教训——所以有时候最要的还是记者敢敢报道,而是领导有没有担当。

    当然,具体到这次个案,记者和报社至于被整肃,因为就话题而言,民生话题敏感度较低,是难得还可以监督的一个领域,另外,事实很扎实,可供吹毛求疵之处很少。唯一的意外是影太大
    了,这在过去,令人欢欣鼓舞,必须大干一场,榨干最后一点剩余价值,现在则是令人悚然心惊,挨骂固然要小心应付,被夸一样忐忑安。

    新闻传播的闭环之所以会从改变社会走向“改变媒体”,表面看,是舆论方向的变化,被批判的对象从报道对象变成了报道者本身,内在来看,是权力之手使然,它并只是出现在最后一个环节
    ,而是出现在每一个环节。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693.html

    Sun, 14 Jul 2024 18:37:21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Wed Jul 17 20:45:18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22天了,杀害胡友平的凶手是谁?
    作者:彭远文
    发表日期:2024.7.17
    来源:微信公众号“往事与随想”
    主题归类:胡友平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这两天看特朗普遇刺的新闻,时不时感到不舒服,没别的原因,是因为想起上个月24日被刺遇害的胡友平。

    刺杀特朗普的枪手,很快就被挖出了诸多信息:名字、年龄、学历、家庭情况、政治倾向、学习工作经历等等,媒体采访到了他的同学、同事,虽然犯罪动机尚不明确,但已经初步勾勒出了一个
    嫌疑人形象——大家可以看这篇案发第二天发布的文章:枪手身份浮现 大量阴谋论汹涌而来。

    一个刺杀美国前总统现总统候选人的枪手,事发第二天,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信息。但越是如此,联想到胡友平,心里越是不舒服,所以忍不住要说几句。

    24号到现在,22天过去了,我们凶手的名字都不知道,为什么?!

    如果说敏感,这个世界上恐怕很难有比刺杀特朗普更敏感的事情了,人家都能公布,我们有什么不能公布的?

    如果说调查需要时间,人家当天就能公布基础信息,第二天就能公布这么多信息,22天还有什么事情调查不清楚的?

    如果说是因为无能,行,我们也接受,你告诉名字年龄籍贯等基础信息,其它交给媒体,还有广大网民,我们自己来行不行?

    没有任何理由不告诉我们。唯一的理由就是:十多亿人的知情权,连个屁都不是。

    我刚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这个事,有个朋友说,“都快要忘记胡友平了”。是啊,无论是为胡友平,还是为我们自己,我们都不能忘。因此,我们要求你们告诉我们,杀害胡友平的人是谁?要知道
    ,这是最基础的要求。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763.html

    Wed, 17 Jul 2024 09:22:24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Fri Aug 23 20:42:35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女租客之死”:一码归一码有那么难吗? 作者:彭远文
    发表日期:2024.8.22
    来源:
    主题归类:社会底层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本周最受关注的新闻无疑是“贞观”那篇《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事情发展至今,真相仍不清晰,但舆情变幻,看得我眼花缭乱,昨天“贞观”被封禁,一时之间,之前质疑的
    ,以及跟踪报道的,都有“帮凶”之嫌……如是种种,混乱不堪。

    但这个事情真的有那么复杂吗?我真没看出来,以我这个简单的头脑,用最简单的常识,就能得出判断。事情一码归一码,一件一件谈即可,我尽量简短。

    1、质疑文章事实有问题吗?没问题。

    事实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事实,什么都没有。何况,很多人都质疑都是有道理,不是吹毛求疵。而且,后续报道证明,文中最有传播度的细节,基本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有人认为只要确实有人死了,其他不必较真。这当然是错的,魔鬼就在细节之中,没有细节,这篇文章根本没有传播度。而且,唯有细节真实,才有真正的启发意义。那种大而化之,差不多就行
    的态度,不可能对这个社会对改进真有裨益,往往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一无所获(比如“随手拍拯救被拐儿童”)。

    还有人说,“贞观”只是自媒体,没有采访资质,所以不能对它太高要求。这当然也是错的,不要说对自媒体,就算对个人,都不能免于事实的质疑。一个人随口开黄腔,难道我们不应该批评他


    2、对于“贞观”被封禁要负责吗?没责任。

    很多人真正想说的是:不是不该批评,而是批评会带来后果,比如被封号。而后续正如其所料,果然发生了(虽然还没有封号,但已搜索不到),那么,之前批评贞观文章真实性的人,是否应该
    对此负责?我的看法是:没责任。

    很简单,冤有头债有主,谁干的找谁去。且不说这些批评者没有要求封号,就算有,也是有限责任。我之前就说过,举报固然可恶,但如果他举报了没用,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包括司马南也好,
    李毅也好,如果他们说的话没用,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很多人觉得只要把司马南处理了,中国就有希望了,搞笑不搞笑?

    所以,对之前的批评者来说,即便要负责,恐怕连千分之一的责任都没有,略等于无。假如他们有责任,那些点击的人也有责任——你们要不看,就没那么大影响力,事情何至于此?

    请问,如果因为担心权力之手的介入就连正常的批评都不要做了,有没有想过,我们还能说什么?

    3、“贞观”该不该被封禁?不应该。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是主动造谣,写错了,更正就行了,就算死不认错,最后信誉破产,大家取关就好了。信息市场良莠不齐是为常态,不必有洁癖。即便受到伤害,要提起诉讼,那也是当事
    人的事情,旁人没这个资格。

    而且,即便要处罚,也要讲法律程序,且要有救济手段。目前这方面简直随意至极,我现在写10篇有5篇被删,而我这就是一个个人账号,投入有限,像“贞观”这样的公司账号,投入巨大,很多
    时候也是说封就封了,真不把网络账户当财富啊。且以我有限的视野,没有看到哪家公司敢于就此提起诉讼的?请问何以如此?

    所以,我当然反对封“贞观”,包括更多账号,以及我自己。就这个领域而言,无论是从条款到执行,都是最随意最宽泛最不受制约的。

    4、主要问题出在哪里?是权力。

    正常情况下,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有媒体报道的,之前我已经写过多篇,媒体没落的主因乃权力使然,此处不再赘述。

    这次媒体的后续报道也遭到诟病,认为报道不够全面深入,成了官方的传声筒,这样的批评当然是对的,媒体也好,自媒体也好,都不能免于被批评。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尤其是如果只批评记
    者(以及记者的领导),这是不够的,浮于表层,欺软怕硬。就我的印象,这次参与跟踪报道的媒体,恐怕都不是不想做更深入全面报道的。

    包括“贞观”没有采访权,这当然也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希望自媒体更准确,自然应该给他们应有的权利。不仅自媒体应该有采访权,普通人也应该有,这方面不应有任何限制。

    从媒体报道的重重受限,到对“贞观”账号的处罚,再到更大范围内社会透明度的问题,背后都是权力这个房间里的大象随意践踏的结果。现在之所以没有办法一码归一码,是因为权力已经横扫
    一切。

    这种情况下,言论者何为?

    一种选择是回避,于是各种迂回曲折,各种言不及义,各种迁怒于人,一言以蔽之,回避必然使人变态。一种选择是直面,即便只是点到为此,也比东拉西扯要好很多,如此才能避免群众斗群众
    ,看似热闹非凡,最终一地鸡毛。

    大致如此,草草一说。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0843.html

    Fri, 23 Aug 2024 05:03:33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