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tf-8?Q?[CDT]=20=E5=9F=8E=E5=B8=82=E7=9A=84=E5=9C=B0=E5=BE=97=EF=BD=9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Sat May 25 20:38:30 2024
    CDT编者按:如果你或者你认识的人有轻生的念头,请联系干预机构为自己和他们寻求帮助。

    太原最近已经发生多起跳桥自杀事件。有媒体采访有关部门,得到的回应是:属于个人原因;知道此事,会和领导反映。

    这样的回应总觉得有点怪怪的——这些苦难和自己无关。它是个人悲剧,或者是领导应该思考的问题。‍‍‍‍‍‍‍‍‍‍‍‍‍‍

    不过,这证明多起跳桥自杀是真实的。网上也有一些照片,有的地方安排专人巡视。

    当地“有关部门的人”可能会对这样的事感到困惑。他们不懂为什么有人跳江,因为在政府上班,虽然辛苦,每天都是“充实”的,工资不会拖欠——一种连续性的生活,就会有好的预期。而那
    些跳桥的人,人生中则出现了难以跨越的“中断”。

    CDT 档案卡
    标题:不要跳桥:城市中的新悲伤
    作者:
    发表日期:2024.5.26
    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时代的一粒沙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有不少太原当地人在讨论。大家猜测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当事人压力太大。贷款买房,房子烂尾,而自己也没钱还贷款了。

    不会有媒体去采访那些人的家属、邻居,因为这样的故事太过灰暗,未必能够发表出来。说到底,跳江的也都是普通人,过一段时间大家都忘了。

    我注意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最近几年的自杀方式中,在城市中跳桥的似乎越来越普遍。不久前引起全网关注的“胖猫事件”,也是在重庆长江大桥跳江。

    媒体经常报道这样的事情——通常是被救上来的,这是一种“好人好事”。如果没有获救,反而不会有报道。我印象中跳江被救起来都有好几起,他们通常把手机放在桥上,身上不带任何值钱的
    东西。

    我想象他们的最后时刻,感到悲伤:那么有条不紊地准备死亡,其实也是一种呼救吧。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人遇到和他们聊上几句,他们或许会放弃轻生的想法。一起在桥上拍一个合影,纪念一下
    人生的低谷,然后获得新生。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心理现象:大桥通常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选择以这种方式自杀的人,内心可能还有最后一丝对世界的眷恋。他们想让人们知道自己的死亡,这样的死,其实是一声哭
    泣,是最后的表达。

    他们的最后时刻,可能有一种生与死之间的恍惚:他们想象中人们已经知道自己的死,并为之痛心。这样,自己或许会获得某种清白、解脱——如果亲人、朋友能早一点听到他们的呼救就好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表达”的重要问题。城市地标就是一个城市的“媒体”,它每天都在“展示”。但是,它和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大桥经常出现在各种照片中,游客也会和大桥合影
    ,但是谁又曾经在乎过那些站在桥边的人呢。

    常见的应对,是给大桥安装防护栏。网上有照片,“严禁跳江,违反者罚款1000元”,这应该是PS和恶搞,都到了这一步,谁还会在乎罚款。而且卡里可能已经没有1000元。

    如果有的话,也许可以找个酒吧喝一杯,就能再苟且一个晚上。

    能够有发声渠道,有人愿意倾听自己的声音,人的情绪就会好很多,就像我本人,在写完这篇文章后会获得一点解脱,如果还不够,我会选择去跑步,沿着哈德逊河,去看一眼华盛顿大桥。

    城市中悲伤的人有很多。化解很难,但是城市起码需要自己独特的文化,去包容、承载这种悲伤。对个人而言,在下降时代,可能需要做好准备迎接一个又一个悲伤时刻的到来——试着去嘲笑或
    者反抗绝望,试着去表达自己。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8252.html

    Sat, 25 May 2024 17:08:42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hu May 30 20:33:18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不让读外国诗的保安,和他曾品尝到的权力滋味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5.29
    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爱国贼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位上海朋友给我发来那段传播很广的视频,在公园,保安禁止一个人读外国诗歌,“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为什么不读中国诗?”

    他希望我能写一下。“看到这个新闻,比看到100个贪官都难受。”

    我能理解他。这样的上海,肯定让人伤心。前两天还看到一个类似的“片段”,在上海,有人和外国朋友一起在电梯里聊天,有人恨恨地看着她,还骂了一句“汉奸”。

    这只是一张截图,我认为未必是真的。或许,即便是真的,也一定是偶发事件。我相信在上海的电梯里,仍然有人可以讲外语(尽管我已经好几年都没去过上海了)。

    这两个“小事”,都关乎到某种“上海精神的隐忧”。

    人们对这样的事反弹极大,说明很多人还是认可那个“积极与外国交往,融入世界的上海”,而不是一个排外的、狭隘的,甚至“土气”的上海。

    禁止别人读外国诗的保安,成为某种象征符号:本土优先,妄自尊大。阶层地位很低,所以更愿意生活在某种幻觉中。

    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实际上,他有点像年轻时候的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第一次去上海,尽管我那时迷恋外国诗,到上海还是能感觉到自己的老土。我生出一种排斥感,那种精细的、礼貌的、
    优雅的东西,是多么讨厌——我那时还不懂使用小资这个词。

    幸运的是,我从这种“乡村至上”的情景中走出来了。昨天傍晚,我和朋友乘坐轮渡,看到了另一个视角的曼哈顿,让我对这个世界都市有了一种整体印象。

    我不由发自内心赞叹,真是伟大的城市。

    不过它真正伟大的,还不在于这种都市外貌,而是它的内部肌理:那种日常的、乱糟糟的又充满活力的东西。

    过去几天,我和朋友一起去曼哈顿的韩国城吃了韩国料理,去中国城吃了粤菜,到法拉盛吃川菜——在纽约,当然还有日本城、印度和尼泊尔社区,人群可以以任何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

    有人在时代广场做街头采访,第一个问题是Where are you from,答案真是五花八门。这里不但很少“纽约人”,甚至也没有多少地道美国人。当我们说“老纽约”的时候,只不过是多住了几年而已。

    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曾经也成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都市,关于“上海滩”的种种想象,都以此为时代背景。在农业社会,上海毫不起眼,但是在都市时代,它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地方。

    重要的是外贸,是金融,但是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人。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来,都可以在这里流动、创造,拥有安全感。这就是上海成为上海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上海,似乎正在变得模糊。

    我知道,很多外国人离开了。几年前,我去上海的时候,甚至看到有成熟的“日本街区”,有很多日料,现在似乎不合时宜了。日式风情的咖啡馆,据说也倒闭了很多。

    其实不止是外国人。我有很多“上海故事”。

    一个女孩,曾经是金领。封控的时候,她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房产,改为租房居住。这样,她就变成随时可以离开的状态。

    在洛杉矶见到一位读者朋友,他封控后“走到这里”。他有着帅气的造型和文身,此前在上海在证券行业上班。现在,他上午学英语、健身,下午开Uber,获得了某种新生。

    我在上海的一位好友,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们在上海某个餐厅,还在讨论一个读书人的“上海共识”,不久前给我发消息,已经带着自己的藏书去了加拿大。他在上海的卧室床头,曾经
    堆着很多书。

    这当然也是上海繁荣的标志:卖掉上海的房子,可以换成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房子,这证明上海已经到了一个高度。但是,一个城市如果有太多“离散”,终究不是什么好消息。

    让他们担忧的,并不是那个保安,而是保安代表的那种逻辑:一个人掌握权力,就可以随意干预他人的生活。过去几年,有些保安在封控的时候,就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他们现在还在回味那种
    快乐。

    上海必须证明,保安的那种权力感是一种幻觉。只有这样,才算真正从封控走出。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8353.html

    Thu, 30 May 2024 05:00:42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Wed Jun 19 20:41:10 2024
    河平顶山叶县冷藏车事故,8女工死亡。这事比“数学天”是否作假要得多。

    这些女工都是同一个牛肉加工厂的,她们都是当地人。下班后,厂里派货车送她们回家,并是送到每个人家中,而是靠近每个女工家附近的加油站、路口,她们的家人接她们回去。

    和她们一起在车上的还有干冰,也就是固态二氧化碳,这是用来冷藏牛肉的。干冰挥发,让她们窒息死亡。

    人的命运等同于货物,这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黑心厂家,完全漠视生命和缺乏常识的司机……然后就被定性为一个偶然的事故。

    实际上,这起事故是当下乡村生活的缩影,它很残酷,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当下其实是河的农忙季节。小麦收获久,刚刚下秋季作物,拔,施肥,可能还要抗旱。但是这些家庭,已经需要这些“女工”在田里劳动。

    CDT 档案 标题:残酷的闲暇:女工、冷藏车与和河乡村图景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6.19
    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时代的一粒沙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可能是农田已经租给田大户,这样他们每一亩地每年会有四五百的固定收入。便没有出租,在大型机械的帮助下,她们的丈夫一个人就可以把田里的事情干完。

    这些女性完全从农业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她们的丈夫大概率也是如此。人们得寻找新的劳动机会。常见的当然是到城里打工,但是自疫情以来,城里的机会在逐渐减少。我看到的现实是
    ,“返乡”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这情况下,在附近能够有工厂打工,其实是一幸运。相信在出事之,她们及其家人,对牛肉厂的老板是心存感激的。

    媒体报道,这个厂是从外地买进牛肉,然后煮熟、加工,做成牛肉制品。这个厂一定正规,用冷藏货车送女工回家,车里放着干冰,实在缺乏安全生产的常识。这里有粗糙、临时、冷漠的一
    面,但是,它又是当下乡村的“先进生产力”,至少能够创造一点就业机会。

    乡村正在出现变化。从90年代末开始,大部分人都去城里打工,乡村一边富裕(便是河农村,漂亮的房子也越来越多),一边破败(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缺乏人气)。但是,这“出走”的
    势出现转折,现在是“回归”潮。

    乡村里更有人气,但是“人心”也是过去那田园式的。在经济上,人们普比90年代要好很多,大部分人都挨饿,住房也得到改善,年轻人还在城里打拼,能够多少补贴家用。但是
    城市里败下阵来的人,心中则是慌乱的。

    并意外,乡村赌之风开始盛行,男人们更多靠打牌来打发时光——这似乎又是男性的特权,女性而“闲住”,一个车里8个人,全部都是“女工”,这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但是,在出事的一天,这些女工如期返回家中,劳动来个小时,又挣到了一百元,心中大概率又是充实而喜悦的。

    这比闲着要好。闲暇是残酷的,如何应对这残酷,成为乡村的大问题。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077.html

    Wed, 19 Jun 2024 11:09:30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Fri Jun 21 20:29:28 2024
    CDT 档案
    标题:“数学天姜”如果在美国会怎样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6.19
    来源: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条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如果“数学天姜”出现在美国,管她是否是老师作弊的产物,都会有这么多讨论和质疑。

    一个小孩,人们既会相信她是天,也会那么严厉地去审视。就像哥大教授们看待学生抗议一样,便完全赞同他们,教授们也会表示赞许,“年轻人怎么都可以。”

    看上去,美国的社会系统倾向于“相信人”。发生过911那样的恐怖主义袭击,地铁中也几乎每年都有治安事件,但是地铁然会安检和实,会假设任何一个人是坏人。

    我有两次报销差旅费的经历,需要提供机票和Uber发票。因为购票是在各个系统,发票也一样,有中文和人民币版本,也有本地版。对方说:都可以的,你手机截个图就行。所以,我提供的票
    ,都是手机截图。

    对美国人来说,一年中最要的事情是报税,这让会计和律师成为两大赚钱群体。税务申报系统非常杂,原则上你每一笔收入都应该申报,包括务员收到的小费——那些无法监控的现金。

    说,税务申报作假,惩罚非常严厉。但是在我看来,这个系统的漏洞几乎无所在。法拉盛的中餐馆,都收现金,少店铺都明确拒绝银行——他们的心思明显过。便是曼哈顿的中国
    城,老牌粤菜馆也是开口就cash only。当然,他们看上去似乎有点良心,“用现金打九折啦”。

    如果税务部门有一点心思的话,每天都可以掌握很多,根本用费心“倒查30年”。

    但是,大部分逃税的中餐馆都安然无恙。这是人在美国最容易选择的“创业”和“工作”,是接触美国的开始,是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等到站稳脚跟,或者移民二代,读大学真正“踏入
    社会”,他们终将会选择纳税。

    那些拿小费的务员,也有办法逃往灰色地带——好像有一个上帝存在,眼睛看着这一切,但是都表示宽恕。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普通人或者底层,如果得已点便宜,终究算什么罪恶。
    或许有一天,他们会受到感召。

    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中讨论过美国的信任模式,它和基督教与“社团”传统有关,大部分美国人都会选择加入一个社团,要为社会做贡献,出一点钱,他们当
    会“选择相信”。

    这个社会可以这么“相信”,对普通个体宽容,对孩子总是鼓励,是因为他们的“主流”是互信的。中产阶层的核心标志,可能并是收入,而是专注于打造自己的“信用积分”。一个讲信用的
    人,在这个体系会获得很多回报,很容易贷款,而且利率也有优惠。

    有时候美国社会也会很严厉,那是对待真正掌权的人。川普找了应召女郎,后面为了自己誉给了封口费,最终被定罪,在中国这根本算事儿;拜登的儿子也是如此,他有吸毒史,而在戒毒之
    拥有枪支,这也是犯法——他们都会受到惩罚。

    我确信姜是否作弊——我的数学很差,也够聪明。质疑的人也许有道理,但是看到那些用和表情符号,也很让人安。信任应该发生,但是,它什么时候会发生呢。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118.html

    Fri, 21 Jun 2024 16:57:28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hu Jun 27 20:39:52 2024
    苏州日本人学校校车遇袭事件,看上去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视频平台上,“勘查日本人学校”是一个常见“爱国流量”题材。内容大多是对上海、苏州的日本人学校进行各种“探访”,并渲染“中国人不得入内”,有些视频甚至明确宣布将对日本人学
    校进行袭击。

    这些视频缺乏常识,他们的观点来自扭曲的历史知识,比如暗示这些日本人学校宣扬“江苏是日本的”,或者说外国人正在挖中国小孩的眼睛,这些故事都是一百多年前义和团的变体。

    但是,他们却并不缺乏流量,而且在“爱国正义”的加持下,平台往往对此持默许的态度。这种默许,已经持续相当长时间,形成某种畸形而奇怪的互动。

    CDT 档案卡
    标题:善良而勇敢的人,不该如此孤立
    作者:张三丰
    发表日期:2024.6.27
    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极端民族主义
    主题归类:偶发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在视频中公然宣称暴力,甚至有些宣称要袭击小学生,这并不是简单的“事后的叫好”,而是一种网络运动。即便视频创作者只不过是为了获得流量,这样的视频也可能煽动某些人真的采取行动


    有日本媒体采访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公布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消息,此前几个月,就在这次遇袭的日本人学校校车停靠点附近,也发生了一起中国人袭击日本人事件,被袭击的人轻伤。

    对这样的事情,人们都讳莫如深。一方面,警方有一些担忧,比如公布太多细节反而引起效仿;另一方面,这些暴力事件,牵涉到“国与国的关系”,最好能淡化。

    但是,也存在我前天稿件(已不可见)中所说的那种“神秘气氛”:新型义和团横行网络,获得某种治外法权。批评他们的声音,很容易被屏蔽和删除,但是鼓励暴力的却长期流传。

    这样的氛围已经有相当长时间,已经是中国当下最大的威胁。就以江苏来说,刚刚向日本派出代表团访问,他们取得的访问成果很大程度上会被那位50多岁的“外地来苏男子”破坏殆尽。

    那些在努力改善营商环境的人,只能徒唤奈何。如果外资加速撤离,失业的人增加,只能让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反过来又会助长仇恨气氛——可见的恶性循环。

    所以,那位勇敢拦下歹徒的中国女子,实在让人钦佩。她的行动可能是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是却也很有象征意义:普通人以动人的身姿,站在历史的关口。她挽救了苏州的形象,但是那身影
    又何其孤单。

    昨天很多朋友都在说,这是真正的勇士,应该获得嘉奖,但是媒体没什么报道,警方也没公布她的名字。一个解释是,这是一种保护,担心她会受到“仇恨日本人士”的报复。

    今天看到传言,这位女士可能抢救无效而死亡(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善良的人除了悲伤,还应该感到愤怒。这真是岂有此理,善良而勇敢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竟如此孤立?

    如果大家都习惯沉默,她就更加孤立。

    因此,在对事件进行更深入调查后,我认为苏州警方应该回应一下社会关切:袭击校车的凶手,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动机?他是否看过那些宣布进行暴力袭击的视频?或者,他是否就是传说中的“
    网络锄奸团”的一员?

    很明显,在网上宣传暴力袭击,即便并不付诸实践,也已经违反了中国法律。现在,人们担心的是,暴力正从线上变成线下,从语言演化成现实——这样的暴力,必须得到阻止。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262.html

    Thu, 27 Jun 2024 09:50:23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Fri Jun 28 20:44:56 2024
    苏州日本人学校校车遇袭事件,看上去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视频平台上,“勘查日本人学校”是一个常见“爱国流量”题材。内容大多是对上海、苏州的日本人学校进行各种“探访”,并渲染“中国人不得入内”,有些视频甚至明确宣布将对日本人学
    校进行袭击。

    这些视频缺乏常识,他们的观点来自扭曲的历史知识,比如暗示这些日本人学校宣扬“江苏是日本的”,或者说外国人正在挖中国小孩的眼睛,这些故事都是一百多年前义和团的变体。

    但是,他们却并不缺乏流量,而且在“爱国正义”的加持下,平台往往对此持默许的态度。这种默许,已经持续相当长时间,形成某种畸形而奇怪的互动。

    CDT 档案卡
    标题:善良而勇敢的人,不该如此孤立
    作者:张三丰
    发表日期:2024.6.27
    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极端民族主义
    主题归类:日本母子苏州遇袭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在视频中公然宣称暴力,甚至有些宣称要袭击小学生,这并不是简单的“事后的叫好”,而是一种网络运动。即便视频创作者只不过是为了获得流量,这样的视频也可能煽动某些人真的采取行动


    有日本媒体采访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公布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消息,此前几个月,就在这次遇袭的日本人学校校车停靠点附近,也发生了一起中国人袭击日本人事件,被袭击的人轻伤。

    对这样的事情,人们都讳莫如深。一方面,警方有一些担忧,比如公布太多细节反而引起效仿;另一方面,这些暴力事件,牵涉到“国与国的关系”,最好能淡化。

    但是,也存在我前天稿件(已不可见)中所说的那种“神秘气氛”:新型义和团横行网络,获得某种治外法权。批评他们的声音,很容易被屏蔽和删除,但是鼓励暴力的却长期流传。

    这样的氛围已经有相当长时间,已经是中国当下最大的威胁。就以江苏来说,刚刚向日本派出代表团访问,他们取得的访问成果很大程度上会被那位50多岁的“外地来苏男子”破坏殆尽。

    那些在努力改善营商环境的人,只能徒唤奈何。如果外资加速撤离,失业的人增加,只能让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反过来又会助长仇恨气氛——可见的恶性循环。

    所以,那位勇敢拦下歹徒的中国女子,实在让人钦佩。她的行动可能是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是却也很有象征意义:普通人以动人的身姿,站在历史的关口。她挽救了苏州的形象,但是那身影
    又何其孤单。

    昨天很多朋友都在说,这是真正的勇士,应该获得嘉奖,但是媒体没什么报道,警方也没公布她的名字。一个解释是,这是一种保护,担心她会受到“仇恨日本人士”的报复。

    今天看到传言,这位女士可能抢救无效而死亡(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善良的人除了悲伤,还应该感到愤怒。这真是岂有此理,善良而勇敢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竟如此孤立?

    如果大家都习惯沉默,她就更加孤立。

    因此,在对事件进行更深入调查后,我认为苏州警方应该回应一下社会关切:袭击校车的凶手,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动机?他是否看过那些宣布进行暴力袭击的视频?或者,他是否就是传说中的“
    网络锄奸团”的一员?

    很明显,在网上宣传暴力袭击,即便并不付诸实践,也已经违反了中国法律。现在,人们担心的是,暴力正从线上变成线下,从语言演化成现实——这样的暴力,必须得到阻止。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262.html

    Thu, 27 Jun 2024 09:50:23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Fri Jul 12 20:44:56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想象中的惩罚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7.11
    来源: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罐车乱象调查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我认为“新京报记者微博被销号”一定是假的。

    因为记者的报道,是发在报纸和报社的APP上,不是自己的微博上。如果有处罚,也是会处罚单位,而不是跨领域消灭记者的微博。

    问了一下相关人士,答案是记者根本就没有微博账号。

    这是很正常的。在机构工作的记者、编辑,其实都属于孙立平教授昨天的文章讨论的“谨小慎微”,他们很少自己发声。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不恰当的声音,单位会马上通知你删除。

    这就是我几年前辞职的原因。

    记者努力工作,写出报道,最终刊发在媒体上,责任和荣耀,其实都归机构了。

    这就是当下媒体的现状,尽量低调,消除个人色彩。对记者来说,这是“完全交出自我”,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十几年前的记者,作出好的报道,自己会获得声望,后来很多人转型到公关行业,拿到高薪,也算是“社会回报”。现在,个人则不得不完全委身于机构,更多是作为螺丝钉和工具人而存在。

    这次关于混装油的报道,引发出公众对英雄的礼赞,记者韩福涛成为风云人物,也有很多人再次对“调查记者”这个职业感到好奇。

    对英雄的渴望背后,是这个行业极其缺乏英雄。媒体普遍败退,有份量的报道越来越少。好记者越来越少,公众甚至也没有资格要求好记者——你们平常又是怎么对待媒体和记者的?

    所以这种赞美背后其实也多少有一点忏悔的意思,每个人都应该反思,我们又是如何走到这一天呢。

    这篇报道本身,刊发好几天后才产生影响。这没有什么要攻击国企的阴谋论,而是传播本身的规律如此:它并不是一个有爆点的新闻,但是细想之下,又和每个人相关。

    相信这种影响力是记者和机构都没想到的。刚开始传播的时候,新京报还放出话来,记者好好的,正在写下一篇报道。但是很快,他们就开始沉默,因为形势已经超出他们能够掌控的范围。

    记者本人一直没有微博,并不像以前的记者那样注重“个人品牌”。而媒体也有复杂的心态:作为媒体,当然希望报道能产生影响,但是也害怕真的产生影响。

    赞美英雄,和“不解决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担忧,是一体两面。人们渴望英雄,但是社会很少英雄,因为真正的英雄……所以,很多人会担心,媒体和记者会受到处罚。

    这就是出现“记者微博被销号”传闻的原因。我不知道是谁第一次编造了这个说法,那些故意编造、添油加醋传播的,应该反对。

    但是那么多人转发,愿意相信这种“想象的惩罚”,其实反映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失望和担忧:报道影响很大,但是事情看上去并没有解决的希望——没有好的结果,就可能会有坏的。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623.html

    Fri, 12 Jul 2024 08:08:04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hu Jul 18 20:35:45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有一天我们会对何伟说:欢迎回来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7.17
    来源: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何伟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朋友传来何伟在纽约演讲的消息,他依然希望有一天能回到中国。

    他谈到自己在川大教书和当初在涪陵的不同:现在的孩子们个子都高多了。很多男生比他高,有一些女孩子也比他高,而90年代在涪陵的时候,学生都比他矮。

    年轻人普遍更高、更好看了,这可能社会进步最直接的反映。

    何伟也谈到当初川大选择不和他续约的遗憾。其实,他对川大意见不是很大。他谈到有学生举报他(举报老师毕竟不是新鲜事),学校也不了了之。

    下面的话是我的想法,和他的演讲无关:

    匹兹堡学院选择不续约,其实是感知“时代氛围”后的反映,一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一个学校多一个好的写作老师,不算什么成绩,但是多一个有名的美国人,总会让人不安。

    我不知道具体是谁做出了这个决定。现在看来,这个决定依然是错的。我的意思是,不续约尽管“很安全”,如果选择续约,也没有什么风险。

    当下,很多人出于一种恐惧或“假想的最坏结果”来行事。这是中国智慧,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智慧,才让一些事变得更坏。反过来说,如果你选择“有所作为”,又会怎样呢?

    实际上,成都失去了美领馆,又失去了何伟,终究是损失。如果换算成钱,值多少个亿?当然,撤销领馆不是成都能决定的,但是“失去何伟”,却是一个失误。

    去年去美国访学的时候,我不得不去沈阳办理签证,然后从那里出境。边检女警官扫码放行后,还问了我一句:你在成都为什么要从沈阳出境啊?“因为我们没有美领馆啦。”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联系我,问我认不识认识美国人。一个地方想办一个国际旅游节,如果能有美国人(最好是旅游业相关背景)到场,看上去会比较和谐。很可惜,我不认识在成都的美国人了
    。成都的外国人数量今年有所回升,但是和2019年以前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我完全能理解主办方的想法,也支持他们。这是一种“和世界连结”的渴望,过去几十年,这个渴望让中国进步。在洛杉矶的时候,我吃地道的川菜,服务员也是成都过去的,我感受到的不是什
    么乡愁,而是这种“世界主义”。

    我也理解何伟的渴望。他对中国的喜爱,让一些美国人不适。从《江城》《寻路中国》开始,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而不再仅仅是记者。尽管用英语写作,面对的也是美国读者,但是他在很
    大程度上算是一位“中国作家”,因为他讲起中国故事来更得心应手。

    在纽约,他说,“想回到中国”,而不是“去中国”。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回河南老家过年,临别的时候对我妈说:“明天我要回成都”。她说:什么?你说的是“回”?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对他说:欢迎回来。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806.html

    Thu, 18 Jul 2024 18:07:29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Sat Jul 20 20:22:03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商洛垮桥:骄傲之余需要漫长的耐心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7.20
    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梅大高速塌方事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商洛一大桥被山洪冲垮,目前已发现11人遇难,还有20余辆车、30余人失踪。

    这些人大概率也是遇难,这让人感到悲哀和不安。不久前广东梅大高速发生的悲剧,印象中也是三十多人遇难。

    看上去不可避免。今年很多地方暴雨,都是“百年一遇”,这样的事情可以归结为“自然灾害”。

    但是我仍然有三个疑问:

    在当初规划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否存在为了政绩工程,在规划的时候就忽视风险的情况?

    日常维护的时候,有没有提前发现一些端倪?上次梅大高速悲剧后有不少质疑,没有看到后续的调查结果。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在垮塌后更及时地发出预警?梅大高速事故后媒体报道,有司机“下跪拦车”避免更多人掉下去。这很感人,但是也很让人生气。

    很多人都对中国大基建的成就感到自豪。确实,我们现在有发达的高铁、高速公路和地铁系统,这让美国人都感到羡慕。大基建不仅推动了GDP增长,一度也创造了就业机会。

    但是很多人都忘了,这些东西其实都很贵。

    修建的时候花钱,但是能看到“壮丽的成就”,而维护,不仅花钱、花时间,还需要一定的道德、真正的责任感。真正的“贵”甚至不在钱,而在人心和时间。

    “维护”是一种哲学,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在纽约的时候,一位朋友买了一个公寓,那栋大楼马上迎来一百年庆典。

    过去一百年,很多房子都换了业主,现在不但运营良好,没有破旧感,甚至有点奢华。这不仅需要过硬的建筑质量,还需要不断协商——这是人心和制度。

    很多人看不上纽约地铁,因为地铁站连厕所都没有。但是,国内城市的地铁,不要说修建成本,光是运营都在严重亏损,都靠财政补贴——这是很大的负担。

    如果取消补贴,也坐一次地铁需要十几块,那种“先进感”就会慢慢消退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城市还没有迎来真正的地铁时代,而是身处“修地铁”时代。

    大建设时期的自豪感是一道景观。人们为奇迹所感动,而“维护”则是一种“日常”,是生活。它需要长久的耐心。

    中国的大建设放在人类史上都堪称“宏伟”,但是因此它也需要更大规模、更长久、更有耐心的维护。

    这两年的一些“事故”都让人痛心。不仅需要更深入的调查,也需要更深入、公开的讨论,只有这样,才有构建“维护”型社会系统的可能。

    现在就应该开始。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844.html

    Sat, 20 Jul 2024 11:17:21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ue Aug 20 20:41:19 2024
    CDT 档案
    标题:“死在出租屋的女孩”如何被城市吞噬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8.20
    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底层社会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相关阅读:【404文库】贞观|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

    “贞观”发的那篇“女孩死在我的出租屋”的文章,尽管我开始也为它的叙事风格感到适,但是没怀疑它的真实性。

    这是因为对自媒体生存现状的判断。一个自媒体发布本地负面故事,能达到10万+阅读而被谈话和删除,原因只有一个——这个故事的源头,本身就是来自警方。

    当“贞观”因为文章阅读量太大被删除(我估计至少有500万以上阅读),发了两篇声明,坚持“事情是真的”的时候,我就坚定了这个判断。因为在当地压力下,还能坚持“事情是真的”,答案
    也就只有一个,那些基本事实,都是警方认定的。

    在传播上,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幕:过去,有媒体或自媒体写出负面,人们会想质疑公权力,警方介入辟谣,“文章属实”,舆论就戛然而止。这一次的“负面”,很多人质疑写作者和发布者,
    而警方出来回应“是真的”。

    有一些专业的讨论,认为贞观并是“机构媒体”,作者也是记者,没必要像要求一篇报道那样要求一个作者。

    但是,那么多人在乎“是是真的”,其实也是好事。这说明这里的人们然认为“真实”仅是有价值的,也是至关要的——当人们以此来要求自媒体写好“5个W”时,某程度上表明,这
    是有多么“渴求新闻报道”。

    那篇文章的写法受到诟病,但是如果有财新来报道同一件事,阅读量一定没这么大。她(女房东,公安系统的文学爱好者)的写法,其实是让文章得以广泛传播的关键。

    我读了之后也感到压抑。我没有怀疑过女租客要事情的真实性,是因为我最近接触了少贫困的年轻人——他们喝咖啡,可能也发社交媒体,晒出良好的生活,但是事实上仅没有钱,精神状
    态也堪忧,处在脆断的边缘。

    坦白说,女孩的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社会,在日本,就是NHK电视台关注的“无缘社会”的主题。在中国,这境况更加杂,也更艰难。

    年轻人在城市里一旦没有工作机会,就会孤立无援,失去社会支撑,过来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考公务员;为什么那个女孩要考多次公务员,因为公务员是在权力体系工作,这就是最
    强的“社会连结”。

    我有好几次说过,“实在行就找父共渡难关,如果父条件还可以,就找他们要点钱,能啃老就啃,要有太大心理负担。”最近的一次,是在一周洪兵老师来书店分享的时候,我回答一
    个读者的提问。

    我这一代人(70年代后期),在成长的时候特别喜欢“独立性”,要父的钱成为一个标志;我父过来也一样,到晚年追求要我一分钱。

    但是,那态度是真理,而是时代生活的“建构”。中国加入WTO后,城市有各各样的机会,让你很容易“自立”,而自立的标准也很低。

    现在情况大为同:年轻人工资高,那个“努力就能提收入”的人生阶梯,也成立;在大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要的层面:社交媒体创造出一体面的、优雅的、经过大量PS的“幸福生活”画面,这成为一新的束缚,也是年轻人“尊严”的来源,而这一切实际上都太脆弱了。

    那篇文章最让我难过的细节,是女生拿到钱(远及预期)后拉黑了父,也拉黑了朋友、同学,这是绝情,而是真正的心理困境。这困境需要被社会和周围的人看见,并且施以援手。但是
    ,“拉黑”也让被看见变得可能。

    除了“逝者已矣”这样的感叹,我认为在这个悲剧发生后,我们最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建立社会连结”。拉黑一些人没问题,但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拉黑所有人”,要为自己的贫穷、脆弱
    而羞愧,那是你的错。

    而对每一个人来说,能够多留意周围朋友的处境,能够给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也至关要。我在河乡村长大,“信任”是我的底色,尤其是到城市读书之后,对各骗术我都保持警惕,
    每次有人想骗点钱,我都在内心发出嘲笑。

    但是,最近几年我认识到,“信任”其实也是一能力,有时候吃一点点亏,或者被人嘲笑天真,这都无所谓。说到底,我并愿意过“时刻保持警惕”的生活。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0748.html

    Tue, 20 Aug 2024 08:00:24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Fri Aug 23 20:30:13 2024
    CDT 档案
    标题:好的写作者比较穷,还没轮到你们同情 作者:城市的地得
    发表日期:2024.8.20
    来源: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袁凌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在纽约的时候,去Ian Johnson在布鲁克林的家里做客。他是普利策奖获得者,也是非常好的作家。当他说“Peter(何伟)是我好朋友”时,没有一点蹭热度的意思,作为写作者,他们至少是同量级


    过去一段时间,Ian住在朋友的大宅里,顺便帮朋友照看房子,现在朋友要回来了,准备把房子新装修一下掉,Ian就必须搬出去居住了。在纽约,他可能有钱租这么好的房子(每个月至少要
    1万刀的豪宅)。

    一个全世界范围内一流的非虚构写作者,也无法让自己在纽约住得舒。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搬到德国去——现在他已经在德国了。

    今天提到这件事,是因为当天他向我提到袁凌。他刚刚读完袁凌一本书的英文译本,准备为它写一篇序言。

    而在这两天,袁凌因为一篇《一个贫穷的作家决定新找工作》受到广泛关注。有些人在分析他“贫穷”或者“失败”的原因,还有些人在敦敦教诲,一个人在养活自己之,万别写作。

    最悲哀的是看到余秀评价袁凌,没有一个社交媒体,懂社会——你可以说他没钱,但是要说他懂社会,很唐。

    我看了几篇,有些真的很可笑。使从“年收入”角度,有的批评者也没有袁凌高,但是可以指点袁凌如何经营自己,获得“政府的扶持”。

    袁凌当然富有,他在北京租房住,没有买房。但是,他的“生活”算上穷困潦倒,如果认真阅读那篇报道,也许会羡慕他的状态。

    一成都朋友就很羡慕:这一辈子都可能像他那样,拥有一面墙图书的书房了。

    还有一年轻的写作者,无比羡慕袁凌有一个和他志同道合,同样喜欢非虚构写作的妻子。我猜这个年轻人想恋爱了。

    至于我自己,羡慕他纯的、自由自在的状态,还有他活蹦乱跳的狗——自从5月31日我的狗去世后,我每天都很难过。

    袁凌要“新找工作”,是因为预感到图书市场滑坡,想找一份编辑的工作补贴生活,可以更从容地写作。他还有少想写的主题,谈起那些,他的眼里就会有光亮。

    这就是他真实的状态,谈上有钱,但是也比真正的底层(比如他写到的“皮村兄妹”)好过一些。“非虚构写作者”当然是艰难的,一个难处是够有钱,还有一个更大的难处,是能写(或
    者出版)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这个社会已经有一套体系,确保以“说出真话”为职业的人,能过比较富裕的生活。

    对此,我也有清醒的认识。我昨天在朋友圈开玩笑说,感觉“一个贫穷的写作者正在开书店”,比“新找工作”还要悲伤,因为新找工作意味着要创收,而开书店意味着还要赔钱。

    从2019年5月开始,我就没有上班了,到现在已经超过5年。每个月大概都会盘算一下,自己这个月收入有多少,也会思考一下下一个月的面包在哪里——把自己作为一个“经营”。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网络,包括书店的运营,也必须依靠社交媒体。

    一个写作者可以像打游击一样,去把握转瞬逝的机会,但是,这也造成一伤害:我大概过着一支离破碎的生活,得平衡阅读、写稿、跑步,得去应对网友的谩骂与批评,或者去谈
    公众号广告合作。

    “性用品广告接吗?”

    “接。玩具类的可以,品行。”

    “保险广告接吗?”

    “保险推可以,理财接,会导致读者受。”

    “命理文案看一下吗?”

    “那特恶心的文案接。”

    “报恩寺狗粮募 可以吗?”

    “坚决接。我想利用大家对狗的同情心。”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狗,我想告诉它,为它守住了一点底线。

    我羡慕袁凌,昨天他写了几段回应余秀的文字,应该发在了别人的公号上,他自己管公号,也在乎大家如何评论,而是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

    他然在过一“整体性的生活”。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0838.html

    Fri, 23 Aug 2024 05:18:40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ue Sep 3 20:31:06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有一种真正的漠不关心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9.3
    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报复社会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山东东平县,初中一年级开学报道,一起“交通事故”造成11人死亡,其中5名学生,6名家长。

    官方通报,用词极为考究。“一公交公司接送学生的车辆行至东平县须昌路丁字路口时,失控造成路边家长和学生24人受伤。”

    这个至关重要的句子,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人”,它的主语是“车辆”。核心词是“失控”,是人失控,还是车辆失控?

    有媒体好不容易采访到学校里的人,被采访者回应“是外面的车辆”,强调的是“外面”;目击者说:“还好我们跑得快”,这是幸存者的庆幸。他们当然没有任何责任,也不该怪罪,但是他们
    几乎是出于一种本能,选择了某种“远离“。

    应该承担责任的是那个司机。“那个人”是一个专业的司机,似乎不应该出现油门刹车踩错的情况。是车辆本身故障,还是故意的“报复社会”?

    目前我还没看到关于这个司机的任何信息,刷新社交媒体,最新的动态是当地群众正义务献血,感天动地。

    就在昨天,当地公安全力开启“护学”模式,新闻报道上了当地市级党媒泰安日报。

    该怎么理解这个“护学”模式?也许它就只护了一天,完成报道后就散场了。

    我也不认为当地公安应该为今天的事故承担什么责任。但是前后对照,仍然感到悲哀:似乎一种表面的形式主义热情和真正的漠不关心并存。

    上海一个中学,在中午体罚学生,在太阳下暴晒。一个男生在视频中倒下,一起罚站的同学们怯生生地举手,一个男教师进入镜头,他的脚步,就是这种漠不关心。

    最近各地高温,看到好几起军训中孩子晕倒甚至死亡的报道,没看到有一个学校因为高温取消军训。

    完成军训,就是“形式主义”热情的典范,而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又有着真正的漠不关心。

    存在两个世界:

    人们奔忙的,是文本到文本的世界,那不仅是“绩效社会”,甚至是“文件绩效社会”。一个抽象的新世界,这里有它独特的密码。

    在这个抽象世界背后有一个已被隐藏和压抑的现实世界。艰难的生活,受苦的肉体,疲惫的灵魂。

    成年人在两个世界转换,很多人游刃有余,并称之为成熟和现实主义。孩子,有时候也包括老人,则无力完成转换,他们常常成为承受者。

    这个开学季“倒下的儿童们”触目惊心。可以归结为天气或者纯粹的意外,但是这并不能改善什么。明年的现在,还会有一个开学季。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1146.html

    Tue, 03 Sep 2024 11:33:22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