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tf-8?Q?[CDT]=20=E6=96=B0=E6=96=B0=E9=BB=98=E5=AD=98=EF=BD=9C=E5=AE=8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Mon Jun 10 20:29:21 2024
    如今大多数人一谈到屈原自沉,就说是为了爱国。这说法似是而非。屈原是个人主义者,而且是精英主义者,一定要说爱国,也近似于密尔笔下的共和爱国主义者,而非始于朱熹,成于乾隆,变
    于民国,定于当代的那爱国者。

    楚辞在西汉始广为流传,但西汉人并以忠君爱国推崇屈原。司马迁推许的是屈原的人格与志向,“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扬雄认为屈原该自沉,应当用之则
    行之则藏,“君子得时则大行,得时则龙蛇,遇遇命也,何必湛身哉!”

    CDT 档案
    标题:论屈原的个人主义
    作者:宋石男
    发表日期:2024.6.10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新默存”
    主题归类:爱国主义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第一个炮轰屈原的是东汉人班固,说屈原露扬己,忿怼君主,文采虽好,只是狂狷之士。班固对屈原待见,因为他持儒家的道德标准,认为屈原够忠君,老是数落怀王,也够中庸,总爱
    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抛开班固迂腐的价值判断论,他其实说到了点子上。屈原个性极强,是狂放张扬的叛者,而非温良恭谦的忠君者。他也有效忠对象,那就是他内心的准则与理想,而
    是某个君主,也是国家。

    战国时代没有现代主权国家的概念,连秦汉后一姓王朝的概念都没有,当然,有天下的概念,也有故土的概念。战国的人爱什么国,所以殉国者没几个,周游列国的纵横家和打工人倒多得要命
    。屈原推崇子胥,可作为楚人的子胥借吴国军队报私仇,大败楚国,还对楚平王掘墓鞭尸。如果屈原爱国,他能对子胥赞许有加吗?

    战国时忠君观念也非主流,更流行的是合则留,合则去。孔子说,道行,乘桴浮于海;孟子说,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如果一个国家政治黑暗,那么从贵族士人到平民百姓,都可以润,
    还忠什么君呢?拿楚国人来说,析公、子奔晋,子胥、伯噽逃吴,文、范蠡投越,甘茂、李斯入秦,战国中晚期的秦相,三分之一是楚人。所以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要走,各色人等
    也都劝他走,但他终于还是没走。他走,是忠君,而是忠于自己的理想。他对怀王当然有感情,但那是因为他们曾为共同的理想一起奋斗。

    现在问题来了,屈原的理想是什么?两个字可以概括,美政。内涵如何?大概就是举贤授能与修明法度,儒家、墨家贤人政治与法家法制主义的混搭。今天看来没什么出奇的地方,但屈原出奇的
    本来就是他的理想本身,而是他对理想的表达与坚持,以及最后以身殉道。

    在小说《堂吉诃德》中,一个理发师扮成的骑士跟堂吉诃德决斗——其实过是打架,堂吉诃德是对手,被打倒在地,胡子乱了,满脸血污,狼狈堪。堂吉诃德怎么说的?他说:“我是世界
    上最倒霉的骑士,我输了,但是我的爱人杜尔西内娅是世界上最美的人,这个真理会因为我的失败而改变,现在,骑士,请刺下你的长矛吧!”

    某意义上,屈原就是战国的堂吉诃德,他的理想或许跟杜尔西内娅一样只是个村姑,他也输了,但他理想的决心会因为他的失败而改变,并且可以任凭别人为此对他刺下长矛。

    与堂吉诃德同的是,屈原更加清醒,像者常处于幻觉之中,也更有能,像者那么平庸。进言之,屈原本质上是个人主义而非集体主义,是精英主义而非平民主义。

    屈原的个人主义,当然能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现代的个人主义,是一强调个人自治和个人自由的道德与政治哲学。作为一关乎人性的理论,个人主义主张,只有赋予一个正常成
    年人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责任,允许他选择自己的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手段,能最好地务于他的利益。屈原的个人主义与现代的个人主义有叠之处,那就是追求个人自由与强调个人责任,
    也有同的地方,那就是他有浓厚的宗族观念与故土情怀。

    在屈赋中,第一人称的出现频率高得惊人,朕、余、吾、我、予……历代辞赋作者,没有人像他这样写作,也没有人像他这样完全从个人出发去思索、去感受、去行动。他站在众人对面,身上
    路,永远孤独。他发现,世俗社会总是把一切与众同的、个体的以及精的事物都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任何一个与其他人相似的人,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考虑问题的人,都面临被构陷、被放
    逐的险。

    离骚最典型。屈原展现自己独立的情,通过鲜花与香,“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家家户户都塞满恶,我远离它们,绝对佩戴;他阐述自己坚守的原则,厌其烦地说理,
    这些道理与他的生命长在一起,“众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无法跟大众挨家挨户说清楚,他们也可能明白我的心;他打碎神话与现实的藩篱,驾龙骖螭,上天入地,一个人的奥德赛
    ,四处碰壁,“吾令帝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让天帝的看门人开门,他靠在门边看着我一动动。

    离骚如此,抽思如此,哀郢招魂涉江怀沙也如此,就连天问,本来太容易出现“我”,可他到最后也住写“悟过改更,我又何言?”(老大你要能醒悟改过,我还啰嗦什么?)、“吾告堵
    敖以长”(堵敖我跟你讲,楚国这样下去长了),“薄暮雷电,归何忧?伏匿穴处,爰何云?”(黄昏雷电交加,我该怎么回家?隐居山穴,为何还要说话?)屈原的自我根本压住,永远
    都要跳脱而出。

    屈原的个人主义又是精英主义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我是高阳帝的苗裔,精精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我是栽培精英的师长,精精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
    之以修能。我有美好的外貌,又有内在的美德,精精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清醒而干净,精精英?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命令蛟龙为我架
    桥,又令西皇来接我过桥,太精英咯!

    过,屈原绝对是原子化的个人主义或只管利己的精英主义,如果把故土理解成一共同体,那么我们可以说,屈原是一共和爱国主义者。

    密尔曾这样描述共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一个共同体中,为共同的自然或历史纽带所联系的人们的一同呼吸、共命运之感。共同体中的人们,应视将其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应感受到其命运相
    互叠合,对任一同胞的恶也是对自身的恶,他们能切断这一联系而自私地除同患难的责任”。

    我们能将屈赋精神与上述完全对号入座,毕竟如托克维尔所言,能强行将现实的画像嵌入历史的画框,但是,我们可以说,屈赋精神在很多地方,与密尔笔下的共和精神是相通的。“仆夫悲
    、余马怀,蜷局顾而行”,就是基于故土纽带的一同呼吸、共命运之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如果把皇舆败绩狭隘理解为君主个人成败,而是理解为共同体的兴衰存亡,
    那么正是能自私地除同患难的责任。“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为此态也”,这都是在大声疾呼,对任一同
    胞的恶也是对自身的恶,我们能因为害怕受难而改变内心的善恶判断从而正道直行。

    屈原当然还没有现代自由的概念,而自由是共和爱国主义的基石。但他有共同善的概念,这是共和爱国主义的另一个基石。屈赋中的香美人,日月神灵,都是在暗喻共同善,或者通往共同善的
    路径。如果我的国家没有共同善,并且公正地对待我,我将欠它什么,对它我没有任何义务。屈原也懂这个道理,但他未选择离开楚国,因为他相信,在故土有一独特的味道,在别国也
    许能过上善的生活,但只有在故土,能享有独特的生活,无法割的生活,倘若故土也能有共同善的话,独特与无法割就变成无与伦比的甘美。

    好了,既然屈原是个人主义者、精英主义者与近似于共和主义的爱国者,为何在漫长的岁月中,被牢牢钉在忠君爱国的柱子上呢?

    起初是王逸,他既是屈赋功臣,也是罪人。他最早将屈原附会为忠诚的儒家信徒,甚至认为屈赋与六经“一样一样的”。然后是朱熹,他认为屈原文辞“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但“皆
    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而其“叙事陈情,感今怀古”,皆“忘乎君臣之义”,乃“变雅之类也”。从此,忠君爱国就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但还是有人拒绝这四字去准绳屈原,譬如明人汪瑗、
    周拱辰等。直到乾隆出手,说“屈子之微言大义,彪炳天壤,死而亡,其道大光”,忠君爱国成了屈原的激光防伪标记。到了民国,尤其抗战之后,为发扬民族主义,动员大众抵御外敌,屈
    原次成为吉祥物,忠君,但更爱国了,这次屈原被贴上的标签是“抗外敌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949年后,屈原被视作爱国者,只是上了“人民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标签。1953
    ,世界和平理事会组织评选世界四大文化人,中国选送的参赛选手是屈原,选送还有内部争议,主要是屈原的阶级性,一个贵族阶级的老爷,送他参赛合适吗?后来以其作品中的人民性消
    了这一质疑。但屈原作品中的人民性,其实是个误会,屈原作品中大多数“民”,都是“人”的意思,而是“人民”。屈原成功当选1953年那届世界四大文化人,他作为“人民的伟大的爱国
    主义者”的头,从此就难以摇动了。

    那么,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屈原?在我看来,屈原首先是一个文学天,最后也是一个文学天,同时拥有与其天相匹的人格与意志。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坚信人格是最要的宝,
    深信自己的理想将来会得到同情。他在一去回的时光里延伫,自己的本质,显现可战胜的人类尊严。他用最灿烂的文字描述自己的痛苦,然后跻身伟大。没有一个诗人仅由于他个人的痛
    苦就能跻身伟大,屈原之所以伟大,因为他的痛苦根于他的理想,他的理想又为了他的旧乡故土。时之当,他酝酿自杀犹如酝酿伟大作品,终以自沉完成对生命原则的最后书写。他是中国古
    典悲伤开端,是这片土地诞生的最好乐器。个人会死,乐器会死,当我们心灵颤动,乐器就发出共鸣,让我们洁净,同时安宁。

    让我们和屈原一样,一生只有一首哀歌,一首关于如何活在本真里的哀歌。活在本真里,就是活在本质里,简、变,永远与自身同一。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8793.html

    Mon, 10 Jun 2024 10:41:49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