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tf-8?Q?[CDT]=20=E9=98=9C=E6=88=90=E9=97=A8=E5=85=AD=E5=8F=B7=E9=99=A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ue Jul 2 20:33:06 2024
    无疑,最近七八年全球的舆论生态,可以说是1970年代中期世纪以来最糟糕的一段时期。在90年代或者21世纪初,人类自己以为制度和技术的进步可以避非理性极端主义的泛滥,但是我们发现
    时候的知识阶层过于自信了。没想到大致以2015年为界,全球范围内,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保守主义、理性主义、极端主义都是愈演愈烈,乃至已经盖过了理性声音。

    这个极端主义思潮的变化背后是有杂的原因的,比如过去三年的全球化、市场自由主义,在历史上最大规模塑了人类的利益分,从而带来国家间、宗教间、民族间、阶级间的新旧利益冲
    突,以及各自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间的对峙。当然移动互联网及其创造的商业模式的兴起,从而产生的对社会舆论生态的塑,也是大诱因。

    CDT 档案 标题:所有互联网平台都应该永远自觉抵制“仇恨流量” 作者: BJ王明远
    发表日期:2024.7.2
    来源:微信公众号“阜成门六号院”
    主题归类:网络舆论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在纸媒时代,乃至在PC端互联网时代。我们社会的信息生产权是掌握在职业媒体人以及知识分子手中的,这保证了信息的相对真实性,以及价值的相对温和性、中立性。尽管很多国家会有新闻管
    ,但是他们的媒体顶多是选择性发布信息,而很少去像自媒体主那样随意造信息,毕竟他们还是要维护一国思想生态之平衡和宣传的信誉度。

    那个时候媒体承担的社会角色也比较一,传媒只承担了社会运转中的一小部分功能,它与生产、商业是相对分离的,尤其是它顶多为商业提供广告务,而是商业活动的载体。

    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这一切。首先来说,信息生产权从职业媒体人、知识分子转到普罗大众。过去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是极少数专业人士的事情,可是今天我们乡下在农
    田劳动的老舅,街头菜的大妈也都当起来主来。这里有个数,传统传媒时代,全国大致有电视广播机构2500余家、报纸1700余份、期刊10000余份,过期刊里面大量是学术杂志,各类新闻媒
    加起来过五六家,而现在自媒体主体,光活跃的公众号就2400多万,更用说抖快B还有好几亿更活跃的视频老铁了。

    并且那些来自社会基层的主内容流量远远高于专业主。这是互联网受众群体的文化结构决定的,也是由人性决定的,人们认知倾向于简化归因、二元对立、极端化,人们喜欢接受那些听起
    来很爽、很解气或很愤怒的东西。看北京大学的教授给你一五一讲俄乌战争、中日关系,哪有听出租车大爷聊时事过瘾?现在就连高级知识分子都被价值之上的谣言小片或“爽文”屏蔽了信
    息,更何况普通受众了!

    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生产去中心化、去建制化,可否认这具有进步性,普罗大众开始掌握信息话语权和表达权,但是人类很多领域的运转是讲究专业性的,比如政治、经济、医学
    等,外行取代内行、话语中心,最后社会会失序,人类会受其害。

    其次,移动互联网也颠覆了经济运行规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等于一切,媒体几乎成了我们所有一切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承载体,生产、消费、社交、金、物资流通等都高度依赖互联网信
    息平台,只要你获取了用户群和信息流,就等于掌握了最关键的商业资源。所以,媒体的价值和信息变现的能力,被急剧放大了。

    这商业法则和信息生产模式的改变产生的合效应就是,一些互联网平台公司为了流量的需求,也就是为了商业变现的目的,利用所谓“算法规则”,主动推送那些吸引眼球的,普罗大众“喜
    闻乐见”的劣质化、极端化信息。这些信息笔者分为四类:第一是谣言流量,第二是庸俗搞笑流量,第三是贩焦虑流量,第四是仇恨流量。

    笔者对短视频生态了解深,但是根“新榜”对每日公众号上10万+话题的统计,那些社会和政治话题流量最高的,显然都是那些贩仇恨或“吓尿体”、“震惊体”居多。人们获取的信息越
    越取决于算法的投喂,越来越段子化、谣言化、情绪化,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以我们对刚刚逝去久的中国纸媒时代和PC互联网时代的记忆来看,那时候的媒体总体保持的是一向上求真姿态。那个时代产生了很多优质的电视栏目、报纸、刊物,乃至互联网新闻频道,比
    央视的《新闻调查》、《对话》,市场化媒体《财经》、《经济观察报》,腾讯网的《大家》、《今日话题》等等。媒体是一个充满温情、理性、深度思考的地方。

    但是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自从移动互联网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后,我们整个社会信息质量迅速下,社会价值也越来越撕裂,社会情绪越来越暴戾化、对峙化。在国外表现就是特朗普为代表的
    激进右翼政客的崛起,他们绕过过去“建制化媒体”,直接用自媒体进行政治动员;在国内的表现就是大量那些处于边缘角落的低学历、非专业、理性、人道的“言论领袖”的崛起。

    这其中直接害性最大,最值得警惕的是仇恨流量,虽然仇恨是人类社会中天然存在的一情绪元素,但任由它发酵,会毁坏一个社会的平衡和繁。当然,互联网平台上流行的仇恨,仅仅包
    括煽动对外部世界的民族仇恨,还有煽动的对内的各仇恨,比如:

    对某些阶层的仇恨。最典型的是对民营企业家阶层的仇恨,把社会公平等责任完全归咎为企业家,归咎为企业资本。

    地域、民族、宗教仇恨。利用刻板象,编造信息刻意丑化某一地域人群,进而对其进行各权利歧视;以及无限放大对一些少数民族和宗教与汉族文化差异性,贴上各阴谋论标签。

    价值观仇恨。主要是对主张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开放等价值观的知识分子、媒体、法律阶层的仇恨,分青红皂白就扣上“汉奸”、“第五纵队”的帽子(当然很多以“自由派”自居的人
    ,也乐于给别人扣“极左”、“义和团”之类的帽子,进行人格、道德全面否定,过此类人主张尊人权、主张进行人身迫害)。

    而仇恨流量的最终结果是诉诸暴力和肉体消灭。近两年涌现出几知度很高的自媒体主,竟然堂而皇之主张处决汉奸(或者主张为了消灭某个假象敌,惜死个1亿人口),关键“汉奸”是
    个很弹性模糊的文化汇,而是法律汇,他们可以随意定义你是汉奸,所以就可以汉奸罪处决任何人。这言论从来得到制裁,而很多人理性讨论一些话题心惊胆战,今天被禁言,
    天被删帖。

    这言论以及背后价值流行下去,只能会造成未来一旦经济情况好,很可能出现流血暴力。所以,笔者又称之为“人血流量”。而且这暴力一定是无序的,会断发明新的敌人,将攻击范围
    无限扩大化,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成为受害者,如果觉得我是言耸听或胡说八道,建议好好读读20世纪的世界史,你会发现无数个经典素材。

    因此,现在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发了公告,给与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的的主给予处分,体现了他们的社会担当。如果让说真话的人心惊胆战,让造谣、制造仇恨的人躺着赚钱
    ,那这个舆论场太正常了,这个社会太没有希望了。

    但是笔者觉得这还远远够,就内容上讲,仅要严厉制裁那些宣传对外仇恨,还要制裁那些煽动我们中国社会社会内部仇恨对立的。往往一个社会仇外情绪,受制于国际较量,最后很难成气候
    ,伤害了几个外国人;但是对内部自己人的仇恨,很可容易造成骇人听闻的悲剧。

    我们也希望仅仅网易、腾讯要行动,其他平台,尤其是视频平台更要有切实的行动,仅是发个公告而已。毕竟现在信息流中,视频的比远远大于文字,这方面视频平台的责任更大。

    笔者最后要说的是,现在互联网平台规模都很大了,资金实力都很雄厚了,几个大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都是全球500强或者排20的独角兽。这些企业应该学习借鉴一下谷歌、微软此类国际同行,
    会靠真正解决人类的难题,创造技术核心竞争力赚钱,而是无限延续纯靠流量赚钱的“粗放”模式。

    如果在这模式已经显露出巨大社会险性的时候,依然无动于衷、置身其外,仅丧失了一个科技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亵渎了科技本身的价值,他们自身最终也会遭到极端主义思潮的噬。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389.html

    Tue, 02 Jul 2024 12:09:21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ue Jul 16 20:46:27 2024
    CDT 档案 标题:破解居民收入增加的“脖子”难题,应该是下一步改革的中之
    作者:BJ王明远
    发表日期:2024.7.16
    来源:微信公众号“阜成门六号院”
    主题归类:中国经济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改变中国人“勤劳而富有”的处境,提高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获得感,应是一切改革措施的落脚点,也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最要标准。

    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已经成为本次三中全会的点议题之一。6月27日的政治局会议亦指出,要做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可否认,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2021年我国人均GDP历史性地超越了全球平均水平,成为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如果保持目增速,未来五年内将成为高收入水平国家。但是这与人
    实际享受的经济发展成果之间,存在着小的温差。以我国快速工业化初始的2000年为对比参照点,从2000年至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增加了13,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收入只增加了7.25(从6280
    至52821元),如果考虑得到货币贬值、房价上涨等因素,普通居民生活压力其实是更大了。

    与国际横向相比,中国居民可支财富GDP比约为43%,比发达国家一般低20个百分点,比同类发展程度国家也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国民经济分中的工资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比无疑都是严
    偏低的。尽管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辛劳的民族之一(根国际劳工组织对147个经济体的统计,中国劳动力周平均工资时间47小时以上,长期排三),但是我们并未享受到与经济发展成就相匹
    的成果。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缺乏,发展质量转型级困难,一方面是技术“脖子”问题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增加“脖子”问题导致的。居民收入比过低的问题长期能破解,导致尽管
    中央屡次出台促进消费政策,但是始终能有明显见效,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乏力;同时,一个活跃的科创体系背后必须有一个繁的消费市场,内需足还会加大科技创新风险和延缓技术更新
    速度,所以是影经济未来趋势的根本性问题。

    如果说技术“脖子”难题,主要是我国在关键核心科技领域起点低、积累少造成的,解决起来很难一蹴而就,那么居民增收的“脖子”难题,则长期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症结和出路都是显而
    易见的,更取决于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那么,我国居民增收“脖子”问题是如何形成的?中国人民为什么勤劳而富有?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公平的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本文试做分析,权当抛砖引玉,周之处欢迎砖。

    一、长期依赖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挤工资和社保支出的问题

    长期以来,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当然这发展驱动模式,在早期工业化阶段很有优势,可以迅速完成基础建设,更方便进行资本积累。但是在已经完成工业化之后,依然采用
    这驱动模式,而大幅提高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经济发展效率发生就会下来,车之鉴是1975年之后的苏联。

    衡量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一个相近国际通用统计标准是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我国2022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2万亿人民币,约GDP总量的42%,而根世界银行的数,而全世界平均水平为16%左
    右,中国的投资率是世界银行有统计的近200个经济体中排中排第7高的,也是大中型经济体中唯一超过40%的。

    就另一个概念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讲,我国2022年达到7.58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全球固定资本形成额(25.3万亿美元)的30%,或者相当于美国(4.43万亿)和欧盟27国(3.78万亿)总和的85%以上。



    (2011年各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DP比,中国为45.5%,欧盟平均水平为18.5%)

    当然投资如果用在技术改造、物联网建设等对塑造经济增长动力是有必要的,但是我国投资旧主要集中在基建、地产和制造业方面,这三个领域GDP比仅为35%,吸纳了60%以上的社会性投资,
    也就是说每年已经有10-20万亿的过剩。现在全国而言,至少有45亿平方米住宅和6亿平方米写字楼处于闲置状态;工业产能利用率约74%,按照国际标准处于严过剩状态;中西部很多高速、高铁投
    特别大,但使用率都很低,总之,过度向投资倾斜,带来的浪费是惊人的。

    投资过多无疑挤压国民收入中的分比,直接影居民的发展获得感。2022年,我国居民工资性收入仅GDP的24.2%(29.11万亿V.S.120.47万亿),而美国达到56.9%(13.77万亿美元V.S.22.99万亿美元),
    盟也在48%左右,与我国发展水平一些相当的国家,比如智利、墨西哥也都在40%左右。





    (上图中的红线为中国工资性收入GDP比,一直维持在25%左右,下图为美国工资性收入GDP比,近些年虽然有所下,也保持在52%以上)

    我国社福利和保障支出的GDP比,也是中大型经济体中最低的,按照OECD测算口径,2022年我国该方面的支出比大约为10.1%(注释一),而OECD国家平均值为21.1%。如果考虑OECD经济发展水平普高
    中国这个因素,便是它们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期的水平,也达到15.84%。根世界银行的数,我国目仅仅相当于中低收入国家约旦之类的水平。



    (一些发达国家近些年的公共部门社会福利和保障支出GDP比)

    所以,当我国每年至少可以压缩10万亿必要的性投资,而用来增加工资性收入、社会保障支出或者用来改善民用生活设施。这但可以让居民实际收入增加四分之一左右,经济发展获得
    明显提高,并且还会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因为当,固定资产投资乘数效应已经从过去的1.4至1左右,也就是每增加100元投资,实际产生的GDP勉强高于100元, 而消费的乘数效应则可
    2左右。

    二、公私权利的平等,导致的收入分公及腐败问题

    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保持政府对市场的必要干预,以及形成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有利于弥补市场功能的缺失,维持社会稳定发展。

    但是,我国由于受计划体制惯性的影,政府及其经济代理人国企,掌控了大量经济资源,形成垄断及介入一般性竞争领域,造成国企与一般企业法人之间的事实平等地。者,在财政资
    源分中,过多向公职人员倾斜,行政费用远远高于普通居民的福利支出。

    我们姑且把国企职工与机关事业工资人员,统称为“体制内人员”,普通群众为“体制外”,以上的两平等,导致了体制内的经济发展成果获得程度大大高于体制外。

    以薪酬来算,全国2022年财政供养在职人员约7000万(注释二),以人均工资支出为9万元计算(注释三),该部分工资总收入约6.3万亿。另国家统计局信息,2022年国企职工有5612万,人均年薪
    123623元,工资总支出约7.08万亿。

    综上,所谓体制内1.26亿人员的年工资性总收入约13.78万亿,而全国7.68亿的劳动力工资性总收入为29.1万亿。言外之意,体制内人员以就业人口16.3%的比例,享有了47.3%的工资收入;如果加上社保
    、奖励、住房福利等隐性收入分的优势,全部就业人口足六分之一的体制内人员,在收入分中的份额远超二分之一。

    这社保上的差异是更明显的。比如2022年,全国2113万享受机关事业离休待遇的人员,所享受养老金为1.52万亿;而1.64亿非职工类退休人员(主要是老龄农民及城市失业人员),所享受的养
    金仅有4044亿。者人均年养老金收入为7.19万,而后者为2456,二者差距达近30。

    其次,权力对经济干预过度,还导致严腐败。根经济学家王小鲁的估算,在本世纪初每年约有12%的GDP被转化为腐败或灰色收入,如果考虑我国腐倡廉取得巨大成效,但是至今每年有超过数
    万亿的经济发展成果沦为腐败群体囊中之物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我们另招商银行发布的《202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全国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的高净值人群,大约有 316万,拥有101万亿可投资资产,言外之意,他们以仅全国总人口的比例0.22%,有了全国
    35%的个人可投资资产(全国为278万亿)。



    (从招商银行2021年存款数,看社会财富结构金字塔)

    当然,可否认一部分高收入是通过智力、技术、资本等合理的市场竞争获得的,这些值得鼓励,他们创造了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创新,增加了就业。但是相当一部分是权力介入分,
    所谓的腐败所得和灰色收入。我们以一线城市高端房产持有者为例,大致分为两部分,已是创业致富的企业家或企业高管,另一部分则是依靠权力裙带获取财富者。

    所以,减少财政资源分中的官民平衡,以及关于如何落实国有资产全民性,一直是经济学界关心的问题。从后者来讲,经济学界长期呼吁对国有企业利润进行全民分红,或者划拨部分资本充
    实社保基金等,这些年虽然有所推进,但是总体进展大。

    比如从2017年至今,中央直属国企及金机构已经划拨1.68万亿股权用于充实社保基金,著社保问题专家郑秉文的估算,这些股权每年可以为社保基金带来约200亿的收入。但是这无论对于一年
    国6.6万亿的社会保险支出,还是对于全国86万亿国有权益资本,以及国企4.31万亿利润都是杯水车薪。

    三、民营长期低水平发展,导致的“有效就业”供给严足,低收入群体比过高的问题

    就业是收入或获得基本经济发展成果的根本,没有就业,居民就很难获得稳定收入,所以,能创造多少就业,是衡量经济发展能给人们带来多少福利的最直观标准。

    我国在过去的45年创造了约4.6亿非农业就业岗,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就业级,大致相当于整个西方从工业革命到二战,约一个世纪成就的总和。在肯定我们成绩的同时,我们
    应该看到,我们这个社会高质量就业或有效就业太少了。

    如何定义有效就业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在没有财产和经营收入情况下(低收入群体这方面的收入本来就很少),仅凭薪资就能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并且可以支撑家庭未来发展的就业。

    按照2022年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计算,以及考虑每个劳动力老年和少儿抚养比为45%,那么一个劳动力年净收入达到35580元,也就是月收入超过3000元,能满足家庭的最基本开支。如果考虑购房、
    长期发展等需求,便是在三四线城市,一个劳动力年收入达到6万以上,有实现的可能。

    如果以一个标准看,我国年收入可以达到3.55万的劳动力估计在3亿左右,或者劳动力总量的40%左右(注释四)。能够达到后一个标准,也就是月收入高于5000的人口,估计在1.5亿(注释五),约
    等于全体就业人口的20%。

    笔者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去定义“有效就业”,那就是享有养老、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岗数量,也就是老百姓平常所说的“正规工作”。根全国社保缴纳数来看,这一类人员数量约为3.11亿
    与面所推算的年入超过3.55万人口的数量基本一致。

    言外之意,我国约有6成劳动力(总量4.6亿以上),从事的是月收入无法满足社会平均消费需求,并且缺乏必要养老及风险保障的工作,他们处于“低效就业”阶段。这“有效就业”率很低的
    面,也是导致居民收入无法增加的核心因素。并且随着近年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居民经济地上的渠道也就越来越狭窄。



    (西财经大学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显示的收入结构,中国其实是倒正常社会的金字塔结构,而是低收入群体过大的“图钉型”结构)

    从实际来看,综合改善营商环境,实施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可以增加劳动收入构成比,壮大中产社会的唯一途径。因为体制内就业容量是基本恒定的,甚至稳中有(以国企职工数量
    为例,2012年至2022年年间,总数减少了1227万),一个社会也可能供养那么多吃财政或者国家资源饭的人员,只有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能创造更多的高收入岗。

    虽然目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五六七八九”的格局,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制度性约束和歧视,民营经济发展质量一直难以提高,从而影了 “有效就业”供给能力的提。
    中最显著的是:中高收入群体最集中的行业,如科学研究、信息技术、商业及租赁务、文体娱乐等监管政策稳问题;高利润行业的准入限制问题;以及企业税负(注释六)、租金、资成
    过高,影工资支出比的问题。这些既是民营经济发展的“脖子”问题,也是居民增收“脖子”问题,必须有所突破。



    (一些代表性经济体的公司纳税额与商业利润的比值,其中中国常年在59%之上,全球平均水平为40%,数来源:世界银行)

    四、金市场的系统性缺陷,导致的财产性收入过低的问题

    除了工资等固定收入外,获得一定财产性收入,也是提高居民经济获得感的一个要方式。比如,美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总收入20%左右,成为仅次于工资收入的第二大来源,自从2020年以来,该
    居民工资收入增加了24.7%,而财产性收入增加35%左右,成为家庭收入增加的最快部分,有力缓解了疫情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冲击。

    改革开放后,我国收入机制的一个要进步就是就是摆脱了一靠工资的局面,开始获取各自主投资性取得收益。到2021年我国居民家庭资产已经达到687万亿,从财富总量上仅次于美国,以我
    有4.94亿个家庭计算,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39万的财富。

    但是这些巨额的家庭资产给居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是极少的,当年全国居民财产性收入仅为4.26万亿,也就是说资产收益率仅为0.62%,还如银行的固定存款利率高,也赶上通货膨胀速度。而同
    年美国家庭财富总量为159.1万亿美元,财产性收入总和为5.49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财产收益率为3.45%,收益率是中国的近6。

    那么为什么中国居民财产收益率如此低呢?中国人民拥有的巨额资产,为什么能带来相应的收益呢?笔者认为,总体来说是由于我国金市场的法治健全,以及缺乏合理的分红机制,投资人
    合法权益能得到有效保护导致的。

    直接后果来讲,金市场非但能为居民创造财富,近些年而成为吞噬个人财富的无底黑洞。从2007年以来,A股股票创造社会财富能力总体为负,近者来说,从2021年至2024年6月底,A股总市值减
    少了约19万亿,以全国共有2.1亿个股票账户计算,每个账户失超过9万。

    以上交所A股市场为例,2007年底我国持股市值100万以下的散户总量为2446万,其持有总市值为19170亿,人均股市资产7.83万;到了2022年底,100万股值以下的散户数量增加到4139万,其持有市值为
    23539万亿,人均股市资产下到5.68万。由于这五年间,我国居民财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显然这股市资产下跌,是居民投资能力下导致的,而是市值蒸发导致的。

    也就是说,我国股民绝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在这15年时间里,总体是亏状态。尽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已经稳居全球第二,过全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60%以上,然来自于极为微薄的银行存
    利息收入,说明资本市场对居民增收是无效或低效的。

    间接来讲,居民因对金市场缺乏信任,只能把大多数资金投往成本很高、收益率极低的动产(2021年家庭财产中476万亿为动产,财富总量的69.3%,房屋年平均租售比低于2%),导致进一步
    低资产回报率,增加居民的债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一个经济体的财产性收入比水平,映了这个经济体在增加个人劳动付出提下,增加个人收入的能力,是经济制度优劣的要标志。全世界发达经济体在过往的转型中,都在实现工业化后
    ,有一个财产性收入快速增加的过程,而我国这方面进展缓慢,从2011年至2023年,仅仅增加了0.8个百分点(从7.8%至8.6%)。所以,我们仅需要一个居民工资收入的“增计划”,也需要一个财
    性收入的“增计划”,这是可回避的时代命题。

    五、必须进行深层面的系统性改革,能提高国民的经济发展成果获得比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产生了截然同的两治民思想。一是《管子》里的富民思想,认为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另一是《商君书》
    里的弱民思想,把民富与国强对立起来,“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从实践上看,齐虽然最终未能统一天下,但是保持400多年的强盛,国运最持久,与管仲开辟的富民之道无关系;秦行弱民之道,虽能统一六国,但是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从商鞅变法到灭亡
    过150余年时间。

    所以,只有让人民在经济发展分中处于优先地,社会能保持兴旺和稳定。我们应该把人民收入是否能够稳定增加,获得感能否得到基本满足,作为衡量一切改革措施和发展成就的试金石。
    如果像苏联那样,发展成果尽管很大,人民享受到,这模式也是很难持续的。

    收入分和改革获得感问题,根本上是经济问题,而是系统的制度性问题。以上分析的导致我国当下人民改革获得感强,居民收入比过低的因素,都是法治缺失、监督缺失、公私权失
    衡在经济层面的映。由此导致经济发展路径、目标扭曲,背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忽略个体获得感,私有财富和产权也能得到保障。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这状态,建立一个受法治约束的、规则公平的市场经济体制,便是保持目经济发达程度,普通民众的收入分所得至少可以提高30%。以上每个问题都是机制扭曲带来的严
    基本性问题,随便做出一项改革,就可以至少给普通民众带来数万亿以上的福祉好处。

    此外,安全感、尊感、表达权的是否得到满足,也深刻影人们的改革获得感。一个社会便物质充裕,也只能说是解决了人民部分的需求,如果其他方面需要能被满足,他们对这个改革
    也会满意。而实现这些,也同样需要在深层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

    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一: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中国社会保障支出GDP的比仅为2.96%,比发达国家低16个百分点以上,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其实是错误的。刘元春的统计口径,只计算了财政支出中的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一项,而没有估算财政支出中其他用于社会福利和保障的部分。按照国际通用的“社会性支出”(social expenditure)口径,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共包括养老、遗属福利、失能
    遇、生健康、家庭福利、失业救济、住房补贴等九类,按照这个统计口径,我国社会福利和保障性支出的GDP比在10%上下。

    注释二:主要依是《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透露,全国机关事业参保人员为6572万,外加军事武警系统400余万,当然里面也有可能。

    注释三:我国2022年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为7.19万,按照体制内养老金替代率为80%计算,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约为9万元。

    注释四:目社会上对月收入的统计,多数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指月收入3000以上人口只16.5%,这个数是依托2013年抽样调查完成的,所以有很强滞后性。笔者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收入中数为31370元,推算月收入超过3000的人口比例应该在40%左右。

    注释五:笔者主要依2022年国家统计局人均可支收入五等分法推算,大致收入最高的20%一组以年收入6万左右为下线。

    注释六:根世界银行于2020年对全球189个经济体的企业税收负担的分析,尽管中国近年在减税层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属于全球税负最高的一档,中国企业综合税负商业利润的59.2%,远远
    超过世界平均40.4%的总税率水平,全球排第21。

    文中主要数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202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07年—2022年),世界银行网站、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网站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737.html

    Tue, 16 Jul 2024 08:45:04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Wed Oct 9 20:42:15 2024
    CDT 档案
    标题:便是牛市来了,中小散户也很难赚到钱 作者:BJ王明远
    发表日期:2024.10.9
    来源:微信公众号“阜成门六号院”
    主题归类:中国股市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牛市是中小散户财富流失的最主要通道。所以,越是股市一路高歌,中小散户越要清醒,你眼的繁大概率并属于你。

    最近我国股市行情上涨迅猛,一改两年多来沉闷的局面。当然这是好事,有利于增加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增加国民的经济信心,过最近几天各非理性的声音也都来了:少大V经济
    家或券商研究机构,在那里负责任地大喊“真牛来了”,鼓动大家抓紧上车;有的投资者也开始飘飘然,新评估自己的投资能力和运气,按住想往冲;整个社会也因为股市指数好转
    一个小小的信号,对经济大面产生过多的联想,产生了经济拐点已经来到的幻觉。

    在这气氛烘托下,最近余天,大量散户奋顾身进入股市。说,整个国庆假期各个券商都在加班加点给个人投资者开户,9月下旬以来,新增账户估计有600多万,更还有数百万、乃至上
    投资者在排队进场,90后、00后新投资者,尤急甚焉。同时,交易额也出现井喷,8日开盘20分钟就突破1万亿,下2时突破3万亿,创历史记录,而9月初好几天交易额足5000亿,这意味着大量个
    财富进入股市。

    那么个人投资者,尤其是股本低于50万的小投资者,蜂拥进入股票投资市场,是好事还是坏事?小投资者在股市中的一般命运定律是怎样的?在牛市到来的时候,中小投资者的赢面有多大?牛市
    于一般散户是是泼天富贵?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选择?

    对于如何解答这些问题,上海证券交易所每年都会发布统计年鉴,里面有对投资者状况和交易数的详细披露,给出了最佳答案。笔者爬梳了2007年以来的16部年鉴,从共计1万多页的资料中,提
    出以下数供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中小散户能够更清楚了解自己所处的置,以及投资中存在的风险。

    1.我国2022年底共有持股账户4638万,其中机构投资者中有12.49万,个人投资者则为4626万,比达到99.73%。在个人投资者中,将近90%的投资者是股本超过100万的小散户,其中股本低于10万的投资者
    构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最大基数,他们达到2305万户,将近全国证券投资者的近一;账户资本超过300万的散户,我们权且称为专业级投资者,数量过146万户,仅股民总数的4%左右。

    2.根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2016年发布的统计数,全国股民年龄37%以上低于30岁,69%以上低于40岁;学历方面,47.83%只接受过中等教育,接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投资者只25.4%,当然这些年来
    ,股民的学历水平应该有所提高。股本少、年龄低、学历低和抗风险能力差是股民的基本特征。

    正由于个人投资者以上特征,决定了他们严缺乏投资判断能力,又加上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他们对市场的应过于敏感、交易过于频繁,美国个人投资者年交易次数为15次左右,而中国达60
    左右。高手率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中国股市总是在急涨、急跌中跳跃。

    3.中小散户虽然贡献绝大数交易,而只分得极少数收益。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后一次公布的同类投资者盈利情况为例,2017年个人投资者贡献了82.01%的交易额,但是仅仅获得了股票市场到9%的
    利(3108亿,而当年A股市场总盈利为34535亿)。言之,机构投资者仅仅用了到18%的交易额,就获得了91%以上的利润,二者利润率差达到46以上。



    (个人投资者和法人机构的投资额及利润比)

    在亏年度,个人投资者的亏率又远远大于专业投资者。以2016年为例,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只有公司法人投资者的39.4%(5.66万亿V.S.14.34万亿),而亏额相当于72%(7090亿V.S.9820亿),亏
    是机构投资者的近2。散户可谓吃苦在先,享福在后,最大限度承担风险,又最小限度获得收益。

    4.牛市周期中,中小投资者异常活跃,而顶级散户、专业机构比较稳健,谋定而后动,盈利率高。以2014年底至2015年6月的牛市为例,这期间散户共有1.3万亿资金进场,意味着每个小散户增加了
    3.3万以上的投资,造就了大盘指数断上,股市交易额断上涨的“繁局面”,而专业机构进场资金仅有800亿,公司法人而在抛售套现,总计约1300亿,所以说,场的牛市是散户们托
    来的。

    在6月中旬股市拐点(5178点)到临后一个月,顶级散户开始成功逃顶,他们累计减持约4000亿以上资产,小散户旧安若无事的继续跟进、接盘,投资在7月底达到峰值,法人机构则在最8月跌
    3000左右点的时候大踏步进场,接收中小投资者抛售的资产(各投资群体资金流动差异可参见施东辉等人的Wealth Redistribution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the Role of Bubbles and Crashes)。

    这投资策略的差异产生的结果就是,股民总数到0.5%的顶级大散以及差多数量的机构法人,赚走了总数97.5%的中小散户的钱。显然,散户之的投资狂欢曲,过是一个代价高昂的暖场
    ,最终盆满钵满的是坐看风云的大庄们。

    5.牛市(主要指“疯牛”)是中小散户财富流失的最主要原因,也是说牛市成为证券市场财富转移的最要渠道。2015年的牛市熊市周期中,1000万资产以上的顶级散户资产增加了76%(从12446亿增加
    到21977亿),低于30万的小散户资产减少了33%(从13005亿下至8690亿)。

    而在2014年6月之的两年中(股市平稳期)的任何18个月内,顶级散户财富增量以及小散户财富减少量,均超过3%。牛市之,2015年小散户的市值总量是顶级散户的1.044,牛市之后,这个
    字陡然下到0.395,到2022年更是下到0.06以下。

    6.小散户的本金永远在蒸发。从2008年至2022年,上交所总市值从2.8万余亿增加到50多万亿,增长了17还要多,而个人投资者的市值缩水了近50%,从最高值的6500.35亿(2010年)跌至3252亿,市场
    比从15%以上也至0.7%。

    其中蒸发最严的是几次股灾。比如,2007年至2008年股灾,全国个人投资者亏2.19万亿,户均亏超过7万元;2011年股灾,个人投资者总亏8759亿,户均近3万元;2015年一年,仅30万资产以下的
    散户失就4000多亿,直接导致当年自然人持股账户减少300余万;2022年底至2024年中的长跌周期中,估计个人投资者失在4万亿左右,户均约10万元。

    7.股市中最赚钱的是资本额1000万以上的顶级散户,其次是专业机构。从2007年至2022年,顶级散户的市值上涨了75以上,专业机构市值增长了11以上。便是熊市中,顶级散户和专业机构也能赚
    到钱。以2015年下年股灾为例,虽然小股民资产接近腰斩,但是顶级散户依然盈利2540亿,专业机构也盈利2523亿。



    (中小散户和顶级散户、法人机构之间的财富差断扩大)

    8.股市中,受最严的是那些低于10万资产的散户,在2007年至2022年的16年时间里,持有的总市值只有7年在上涨,而9年在下跌;专业投资机构只有3年下跌,13年在上涨。并且小散户永远是大
    小涨,总额是在缩水的,而专业机构、一般法人和头部个人投资者都是小跌大涨,资产一路高涨,两者资产剪刀差越来越大。

    9.证券市场分给散户的利润越来越少。根2007年以来数,个人投资者交易额贡献率始终在80%-86%左右,但是盈利比从2007年的50%以上,下至2012年的33%、2014年的25%,2017年进一步低于10%,当
    股市盈利超过3.4万亿,而散户只分走了3100余亿,公司法人拿走了1.9万亿,专业机构拿走了1.1万亿,散户越来越处于为他人陪跑的状态了。



    (证券市场中散户的利润比例走势)

    综合以上所述,我国股票市场越来越形成了一个两极分化的趋势:这个场域的一端是4100万户中小股民,他们构成了投资者的绝大多数,贡献了大部分交易额,但是拿走了极少数利润;而另一端
    数量约12.6万户的专业机构、一般法人,以及34.8万户的1000万资本以上的顶级个人投资者,他们分走了绝大多数收益。并且,这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笔者姑且称之为资本市场上的二元结


    因此,笔者虽然是证券行业专家,但是这些大数依然提醒我们:越是牛市,中小散户越要小心,你眼的繁,90%以上并属于你,而大概率是财富流失的渠道,中小投资者的判断力、信
    息和资本都无法与证券市场的二元结构相抗衡,各投资行为要三思而后行。

    过笔者也是诱导大家相信任何股市利好行情,而只是对这踩踏式入场的“疯牛”看好。如果各方能真正落实二届三中全会决议,形成健全的证券管理制度,新的产业增长点,以及一
    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有这些底层动力支撑的“慢牛”,是最有利于弱小的个人投资者的“好牛”。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2073.html

    Wed, 09 Oct 2024 09:28:38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