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tf-8?Q?[CDT]=20=E9=9B=B7=E5=8F=94=E5=86=99=E6=95=85=E4=BA=8B=EF=BD=9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Wed Jul 17 20:38:28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李雪琴的瓜,背后水多深?
    作者:雷叔写故事
    发表日期:2024.7.17
    来源:微信公众号“雷叔写故事”
    主题归类:高考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

    每次聊起各种特长生加分进名校的事,基层家长都会唉声叹气,感慨教育不公。

    最近,李雪琴“造假”上北大的风波又戳痛了他们积极上进的心。

    故事还要从2021年的一则采访说起。

    当时某品牌手机办了个年度摄影展,邀请李雪琴当官方导览员。

    记者问她:“最喜欢哪幅作品?”

    她回答说:“《水下世界》,因为我不会游泳,所以看那些人在水下如此舒展,非常羡慕。”

    就是这句“不会游泳”,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发现,这位自称不会游泳的北大才女其实是国家二级游泳运动员。

    根据证书上的信息,她不仅参加过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还用1分26秒完成了100米蛙泳。   

    再细看证书,大家发现了更多端倪。

    李雪琴就读的本溪市高级中学曾经是当地著名的“运动员(造假)摇篮”。

    这所名校凭借着假造“体优生”的手段,为不少学生骗到了高考加分。

    它不仅被各路媒体点过名。   

    还被官方立案调查过。

    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大家得出一个结论:

    “不会游泳的李雪琴靠着母校帮忙造假,成了游泳特长生,然后被北大降分录取。”

    质疑之声排山倒海,李雪琴却没有直接回应。

    倒是她以前的同学、现在的工作伙伴出来替她发声了。

    这位朋友晒出她当年的成绩单:   

    告诉网友:

    小李的高考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她的高考总分633分,另一个是她参加北大自主招生拿到的20分加分,总共653分。   

    自主招生只考文化课,不考察体育成绩。当年北大在辽宁搞自主招生,李雪琴不仅是笔试第一名,而且还顺利通过了面试,所以得到了20分加分。

    那一年高考,北大在辽宁省的文科录取线是636分。她的总分远超录取线,根本不需要用体育特长生的加分。

    因此,所谓的“造假进北大”纯属无稽之谈。   

    这番辟谣有理有据,但还是没能平息舆论的质疑。

    一些网友说:“没用假证加分和没办过假证是两码事情。”

    她当时没用这个证加分,是因为那年本溪高中造假被人举报。省里要对体优生进行复核,还要求享受加分的考生签《诚信承诺书》,所以李雪琴那级好多考生才放弃了体优加分。

    可我查了一下,所谓的复核发生在2014年,李雪琴是2013年入学北大的,因此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那张二级证究竟是怎么来的,只能等她自己向公众说明了。

    2

    其实不止是李雪琴,很多人的二级证都很难经得起推敲。

    因为在十多年前,假造二级证骗加分是个相当成熟的产业链。好些高中都用这玩意钻过高考加分政策的空子,为学生争取10-20分的空间。

    就说本溪高中吧。家长反映,这学校每天晚上十一点半放学,平时不开体育课。

    照理说学生的体育素养应该很一般,但人家1000多个学生里能出87个二级运动员。   

    而且,越是高分考生越有体育特长。他们尖子班一共40人,22个是二级运动员。

    有关部门发现,校方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好多种体育特长培养服务。

    如果你想成为足球特长生,并取得二级运动员资质,可以交4万元参加培训;

    如果你想成为游泳特长生,但又不想下水,那就得交7-8万元。

    只要学费到位,总有一张二级证属于你。

    同样身怀绝技的,还有河南漯河高级中学。

    2014年,河南全省共有740名二级运动员拿到高考加分,漯中就占了74个名额。

    那一年,河南高考文科前10名,有3名出自该校,这3人还都是国家二级运动员。

    记者去漯河中学走访,发现这里的学生真正做到了能文能武。

    在学校张贴的高三“六模”文科前20名光荣榜里,他看到了7个篮球二级运动员、3个排球二级运动员、3个武术二级运动员,还有1个田径二级运动员。   

    如果这些孩子真是凭本事拿到了二级证,那确实是好事。

    可惜,这里头水分比梅雨季的湿度还高。

    以传统武术为例——

    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共有800人参加。

    参赛者被分成200组,依照赛制,每组前三名可以申报二级证。

    一顿切磋下来,最终有400名参赛者得到了二级运动员资格。

    敢情遴选优秀人才,最后变成了“二选一”。

    还有一些落选的孩子发现,只要去当地某家教培机构培训半年,交上6-10万元培训费,还是能赶在高考前喜提运动员二级证。

    你不能说他们搞黑幕,因为一切都合乎程序正义。

    可你又不能说这事没有猫腻,因为结局实在有悖常识。 

    更离谱的故事发生在2006年的湖南。

    在某场能够决定加分的体育竞赛里,若干“菜菜呜呜”的同学执着地在竞技场上挥汗如雨:

    有人400米跑了9分50秒;

    有人穿着凉鞋踏过线扔铅球;

    还有人考“一分钟定点投篮”,投了19次只进了两个球。

    ……

    一时间,大家不知道这是运动会,还是喜剧大会。

    记者问同学,为啥水平如此抽象,还来参加省级竞赛?

    孩子们被这个未经世事的成年人逗笑了,回答道:

    “不参测,就没有机会加分。参测了不达标,还可以想想办法。”   

    至于究竟是什么办法,孩子们笑而不语。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对话到此戛然而止。

    记者笔锋一转,开始描摹考场外堵车的场景:

    一切尽在不言中。

    3

    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发展素质教育、破除唯分数论,选拔那些被应试教育埋没的偏才、怪才。

    奈何地方上的种种骚操作,硬生生把一件好事折腾成了“儒林外史”式的荒诞剧。

    一圈搞下来,高校不满意。

    基层孩子和家长更是叫苦不迭。   

    唯一得了实惠的,就是那些有门路搭便车的人。

    一切都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于是,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整顿高考加分的各项条目,风风火火扩张了十多年的高考加分潮(2004-2014)自此进入收缩阶段。

    各种加分政策变得越来越精准。

    争议很大的“少数民族加分”开始被各省严管。

    地方上那些奇葩的加分项目也被扫进历史的故纸堆。

    到2022年,“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这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被明确取消。

    最容易走的特长升学路径,就只有“强基计划”了。

    可如果你想靠它进名校,高考分数本身就不能太差。

    因为按照相关规定,这项计划不再硬性要求学生取得过省级以上的竞赛证书、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得过专利;

    而且它还要求考生的高考分数在“强基”测评总成绩中占比达到85%以上。

    十多年前,好多人看不起应试教育,觉得高考又土又low,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十多年后,大家发现还是标准化的考试最公平。

    因为素质教育是需要烧钱、烧资源的。

    卷到最后,难免滑向“代理人战争”。

    也因为各种选拔性竞赛事实上已经成为“有钱人的游戏”。

    教育学家调研发现,现在各种竞赛的通道基本都被省内重点中学垄断了。

    “在江浙沪,培养一名竞赛生的开支将近百万”。

    这么一大笔钱,普通家庭肯定砸不出来。

    面对昂贵的素质教育,寒门子弟更难靠读书翻身了。

    从大趋势来看——随着高考制度不断完善,各种有碍公平的升学捷径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

    可我们还是期待这个进程能推进得更快一些。就算人类历史没有垃圾时间,每个时代也需要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限制特长加分只是走向高考公平的第一步。

    可我们都知道,高考最大的不公平还是各省相异的录取分数线。

    以至于有些省份是“考试天堂”,有些省份卷出了“地狱难度”。   

    限制优惠很重要,扼制地狱也很关键。

    -END-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09765.html

    Wed, 17 Jul 2024 11:07:31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Wed Sep 25 20:47:01 2024
    CDT 档案卡 标题:入不敷出的成武县,每年给退休公务员发8亿养老金 作者:雷叔写故事
    发表日期:2024.9.25
    来源:微信公众号“雷叔写故事”
    主题归类:公务员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八月份,山东成武才刚因为基层执法人员的名言上了趟热搜。

    一个月后,这个菏泽的下辖县又成功吸引了全国网友的注意。

    这次“出圈”是因为该县的发展统计公报里写了这样几句话:

    “2023年全县完成公共财政收入166899万元,比去年增长9.0%。”

    “全年全县完成公共财政支出508091万元,比上年增长-11.4%。”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8778人,发放养老待遇7.85亿元;

    企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3220人,发放养老待遇3.69亿元;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11.94万人,发放养老待遇2.51亿元。”

    知乎题主把这些数据提炼成了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成武县体制内8800人养老金近8亿,居民12万人养老金2.5亿?”

    还能咋看。

    只能说,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县颇有养士之德。

    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把体制内退休人员照顾得非常到位,每月给他们发七八千退休金。

    在人均GDP约为42034元的成武县,这笔钱足以保障他们享受体面的老年生活。

    对比一下当地普通老人每年两千的退休金水平,我们瞬间更理解为啥山东人沉迷考公进编了。

    很多年轻的朋友质疑:给公务员发这么多退休金是否合规?

    其实,单从文件规定和程序正义的角度出发,这操作没有任何问题。

    因为这批退休老人工龄长——

    他们高中毕业就可以工作,中间没经历过下岗,工龄长且连续;

    工资基数高——

    在15级工资制下,公务员定档工资就比普通工人高,历次工资体制改革又为他们建立了稳定的薪资增长机制;

    社保缴费高——

    他们的社保完全由单位足额缴纳,且在原有的养老金双轨制下,甚至都不用自费缴纳养老保险;

    所以,这群人熬到退休就能拿这个额度的退休金。

    至于这种厚待政策是否合理?

    每个人站位不同,给出的答案也不一样。

    支持者会说,高薪有助于养廉,一以贯之的好待遇能为体制吸纳人才。

    如此这般也能造福国家、造福社会。

    反之,一味压榨基层、克扣其退休待遇,只会让做事的人寒心,逼得他们鱼肉百姓,或者懒政躺平。

    到头来,伤害的还是普罗大众的利益。

    **(学者观点)**

    反对者则吐槽:

    “为了稳住养老金资金池,90后都得延迟退休。这帮老年人凭啥一个月什么都不干,还拿着高于众多打工人的月薪?”

    “这对年轻人公平吗?”

    体制内外养老保障存在差距,这事不算新闻。

    早在十年前,社会各界就掀起过大讨论。

    彼时,养老金双轨制还没有完全废除。

    公务员不用缴纳养老金,却可以享受80%-90%的养老金替代率,拿的退休金和以前的工资差不多;

    企业职工一直自费缴纳养老金,但他们所能拿到的退休金却只有在职工资的40%。

    对于这种差别待遇,老百姓们普遍心怀不满。

    特别是那些服从组织安排转岗去民企的公务员,他们看到自己的退休金和以前的同事差距悬殊,心都凉了。

    一度还闹出过群体性事件。

    在人民网2014年发起的一项调查中,网友直言:

    “养老保障是我国社保领域建设水平最落后实际的一项制度。”

    几乎每个人都在呼吁国家废除双轨制,缩小贫富差距。

    各大报刊也积极跟进,整了一堆活人感十足的报道,直书不合理政策造成的社会不公,为改弦更张做足了舆论动员。

    到2014年12月,养老金双轨制终于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各地体制内公职人员不再享有养老待遇上的特权。

    他们也和普通职工一样,需要每月自行缴纳养老保险。

    为了照顾那些工资本就不高的中西部地区公务员,决策层还为这项改革设置了十年过渡期。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

    “并轨有什么意义?

    看看山东成武,公务员的退休金不还是普通居民的好多倍吗?”

    事实上,养老金并轨不是说所有退休老人都可以拿一样多的养老金,而是说缩小体制内外的相对差距。

    如果不并轨,今天成武县的养老金差距或许就不止是42倍了。而在成武县早年的统计公报里,我们确实发现了机关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是城乡居民养老金45倍多的情况。

    众所周知,从既得利益者嘴里抢肉是件凶险的事。

    因此,配合养老金并轨,国家还设立了体制内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在职业年金的补充下,退休公务员仍然能享受优厚的养老待遇。

    就这样,整套改革以一种相对平稳的姿态趟过了深水区。

    到今年十月,这个并轨过渡期才算正式结束。

    研究公共政策的老师们很喜欢提一个概念,叫“mudding through”,寓意在稀泥里慢慢前行,凑合着往前走就是胜利。

    养老金并轨改革就有些这样的意味。

    过日子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缝缝补补才能安稳地过下去。

    温和渐进才能让各方画出同心圆,不至于太伤害某一方的利益。

    把目光收回到成武县。

    我们注意到2023年的统计公报里,还写了这样几行数据:

    “失地农民待遇领取人员7484人,基金支出1969.13万元;

    失业人员937人次,发放失业金146.31万元,为808名失业人员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34.01万元。”

    对比那14亿养老待遇,这些支出算是小头,但这可能已经是当地财政所能挤出的最大额度。

    在收不抵支的大背景下,这个县城既要赡养退休老人,又要维持公共服务,还要进行社会救济。

    小马拉大车,想想就头大。

    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未来县域社会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大概率会更加显著。

    成武的收支困境,恐怕也会更加严峻。

    能给它创造GDP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要问它拿养老金的人却越来越多。

    当然,也不止是这个小县城。

    即便是繁华的大都市,也会受到老龄化这只灰犀牛的侵扰。

    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2030年到204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30%。

    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57亿,人口抚养比接近1:1。

    也就是说每一个年轻人就要供养一位老人。   

    每一个老人手里拿的养老金,全靠一个小年轻缴的社保来支撑。

    画面多少有点酸爽。

    这将近5亿老人,辛苦工作了一辈子,自然希望退休金多多益善。

    可另一边,其他年龄层同样对社会福利抱有期待。

    中年人渴望在失业时得到更多的救济,平缓地度过人生的低谷期;

    孩子们期待坐在环境舒适的校舍里好好学习,严寒酷暑有空调吹,天天都能吃到健康美味的营养餐……   

    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

    谁都觉得自己的需求是刀刃,可钱却只有这么多,能创造财富的人口也就只有这么多。

    到时候,该怎么分蛋糕呢?

    -END-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黎巴嫩爆炸后,他们开始抵制苹果手机了

    跳车女孩,真的需要“全女滴滴”吗?

    不给小学生吹空调,何必没苦硬吃呢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1749.html

    Wed, 25 Sep 2024 13:57:59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
  • From Mobot@21:1/5 to All on Thu Sep 26 20:23:46 2024
    1
    CDT 档案卡 标题:入不敷出的成武县,每年给退休公务员发8亿养老金 作者:雷叔写故事
    发表日期:2024.9.25
    来源:微信公众号“雷叔写故事”
    主题归类:公务员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八月份,山东成武才刚因为基层执法人员的名言上了趟热搜。

    一个月后,这个菏泽的下辖县又成功吸引了全国网友的注意。

    这次“出圈”是因为该县的发展统计公报里写了这样几句话:

    “2023年全县完成公共财政收入166899万元,比去年增长9.0%。”

    “全年全县完成公共财政支出508091万元,比上年增长-11.4%。”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8778人,发放养老待遇7.85亿元;

    企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3220人,发放养老待遇3.69亿元;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11.94万人,发放养老待遇2.51亿元。”

    知乎题主把这些数据提炼成了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成武县体制内8800人养老金近8亿,居民12万人养老金2.5亿?”

    还能咋看。

    只能说,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县颇有养士之德。

    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把体制内退休人员照顾得非常到位,每月给他们发七八千退休金。

    在人均GDP约为42034元的成武县,这笔钱足以保障他们享受体面的老年生活。

    对比一下当地普通老人每年两千的退休金水平,我们瞬间更理解为啥山东人沉迷考公进编了。

    很多年轻的朋友质疑:给公务员发这么多退休金是否合规?

    其实,单从文件规定和程序正义的角度出发,这操作没有任何问题。

    因为这批退休老人工龄长——

    他们高中毕业就可以工作,中间没经历过下岗,工龄长且连续;

    工资基数高——

    在15级工资制下,公务员定档工资就比普通工人高,历次工资体制改革又为他们建立了稳定的薪资增长机制;

    社保缴费高——

    他们的社保完全由单位足额缴纳,且在原有的养老金双轨制下,甚至都不用自费缴纳养老保险;

    所以,这群人熬到退休就能拿这个额度的退休金。

    至于这种厚待政策是否合理?

    每个人站位不同,给出的答案也不一样。

    支持者会说,高薪有助于养廉,一以贯之的好待遇能为体制吸纳人才。

    如此这般也能造福国家、造福社会。

    反之,一味压榨基层、克扣其退休待遇,只会让做事的人寒心,逼得他们鱼肉百姓,或者懒政躺平。

    到头来,伤害的还是普罗大众的利益。

    **(学者观点)**

    反对者则吐槽:

    “为了稳住养老金资金池,90后都得延迟退休。这帮老年人凭啥一个月什么都不干,还拿着高于众多打工人的月薪?”

    “这对年轻人公平吗?”

    2

    体制内外养老保障存在差距,这事不算新闻。

    早在十年前,社会各界就掀起过大讨论。

    彼时,养老金双轨制还没有完全废除。

    公务员不用缴纳养老金,却可以享受80%-90%的养老金替代率,拿的退休金和以前的工资差不多;

    企业职工一直自费缴纳养老金,但他们所能拿到的退休金却只有在职工资的40%。

    对于这种差别待遇,老百姓们普遍心怀不满。

    特别是那些服从组织安排转岗去民企的公务员,他们看到自己的退休金和以前的同事差距悬殊,心都凉了。

    一度还闹出过群体性事件。

    在人民网2014年发起的一项调查中,网友直言:

    “养老保障是我国社保领域建设水平最落后实际的一项制度。”

    几乎每个人都在呼吁国家废除双轨制,缩小贫富差距。

    各大报刊也积极跟进,整了一堆活人感十足的报道,直书不合理政策造成的社会不公,为改弦更张做足了舆论动员。

    到2014年12月,养老金双轨制终于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各地体制内公职人员不再享有养老待遇上的特权。

    他们也和普通职工一样,需要每月自行缴纳养老保险。

    为了照顾那些工资本就不高的中西部地区公务员,决策层还为这项改革设置了十年过渡期。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

    “并轨有什么意义?

    看看山东成武,公务员的退休金不还是普通居民的好多倍吗?”

    事实上,养老金并轨不是说所有退休老人都可以拿一样多的养老金,而是说缩小体制内外的相对差距。

    如果不并轨,今天成武县的养老金差距或许就不止是42倍了。而在成武县早年的统计公报里,我们确实发现了机关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是城乡居民养老金45倍多的情况。

    众所周知,从既得利益者嘴里抢肉是件凶险的事。

    因此,配合养老金并轨,国家还设立了体制内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在职业年金的补充下,退休公务员仍然能享受优厚的养老待遇。

    就这样,整套改革以一种相对平稳的姿态趟过了深水区。

    到今年十月,这个并轨过渡期才算正式结束。

    研究公共政策的老师们很喜欢提一个概念,叫“mudding through”,寓意在稀泥里慢慢前行,凑合着往前走就是胜利。

    养老金并轨改革就有些这样的意味。

    过日子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缝缝补补才能安稳地过下去。

    温和渐进才能让各方画出同心圆,不至于太伤害某一方的利益。

    3

    把目光收回到成武县。

    我们注意到2023年的统计公报里,还写了这样几行数据:

    “失地农民待遇领取人员7484人,基金支出1969.13万元;

    失业人员937人次,发放失业金146.31万元,为808名失业人员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34.01万元。”

    对比那14亿养老待遇,这些支出算是小头,但这可能已经是当地财政所能挤出的最大额度。

    在收不抵支的大背景下,这个县城既要赡养退休老人,又要维持公共服务,还要进行社会救济。

    小马拉大车,想想就头大。

    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未来县域社会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大概率会更加显著。

    成武的收支困境,恐怕也会更加严峻。

    能给它创造GDP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要问它拿养老金的人却越来越多。

    当然,也不止是这个小县城。

    即便是繁华的大都市,也会受到老龄化这只灰犀牛的侵扰。

    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2030年到204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30%。

    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57亿,人口抚养比接近1:1。

    也就是说每一个年轻人就要供养一位老人。   

    每一个老人手里拿的养老金,全靠一个小年轻缴的社保来支撑。

    画面多少有点酸爽。

    这将近5亿老人,辛苦工作了一辈子,自然希望退休金多多益善。

    可另一边,其他年龄层同样对社会福利抱有期待。

    中年人渴望在失业时得到更多的救济,平缓地度过人生的低谷期;

    孩子们期待坐在环境舒适的校舍里好好学习,严寒酷暑有空调吹,天天都能吃到健康美味的营养餐……   

    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

    谁都觉得自己的需求是刀刃,可钱却只有这么多,能创造财富的人口也就只有这么多。

    到时候,该怎么分蛋糕呢?

    -END-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黎巴嫩爆炸后,他们开始抵制苹果手机了

    跳车女孩,真的需要“全女滴滴”吗?

    不给小学生吹空调,何必没苦硬吃呢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1749.html

    Wed, 25 Sep 2024 13:57:59 +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

    --- SoupGate-Win32 v1.05
    * Origin: fsxNet Usenet Gateway (21:1/5)